刘德华上热搜背后:明星这样利用自己的特权,我是服气的

因为电影《扫毒2》的上映,刘德华再次上了热搜。这部由他监制并主演的电影上映17天,票房逼近12亿,是他个人票房最高的一部影片。

按照当下的标准,刘德华不算顶级流量(嗯,周杰伦到前天为止也不是)。王晶前段时间参加视频节目《圆桌派》时提到他,说他近十年来拍了不少证明自己演技的电影,可是都“有名无利”,票房一般。

但是,他一直都在,而且观众缘极好。时不时会有关于他的新闻出来,比如去年年底,他在香港红馆举办个人演唱会,因嗓子发炎不得不终止,他站在高台上向观众哽咽告别的一幕刷屏了好几天。

我个人其实对刘德华无感。他颜值巅峰时期的长相,在我的审美里属于太过凌厉;他的歌曲和电影作品呢,又都不是我的菜。但是,这一次,因为一句“一年一偶像,百年刘德华”,我很认真地看了他以往的报道和访谈,发现他能红这么多年,真的是有原因的。

首先,他勤奋。

前段时间他接受鲁豫有约的采访,感叹现在的标准跟以前不一样了,连准时和记台词都成了优点。这是他不能理解的事。

他的标准,比这要高得多。

比如唱歌这件事。他是演员出身,可是因为喜欢唱歌,所以去当歌手。刚开始的时候,别人质疑他的唱功,他很介意,怎么办?在每一个环节上死抠。

他不用提词器,但是又最不能接受忘词或者唱错词,于是每场演唱会要练两到三个月,练到每一句歌词都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1997年,《中国人》拿到十大中文金曲奖,颁奖典礼在红馆举行,现场演唱的时候,因为打鼓的演员没戴耳机,听不到耳机里面的伴奏,越打越快,导致他完全没有办法唱下去。结果他当场要求把鼓撤了重新唱一遍。

再比如他的老本行:演戏。刘德华的起点不低,学员班毕业第一年就以《投奔怒海》得到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提名。

第二年出演电视剧《神雕侠侣》,创下收视纪录,演技逐渐受到肯定。

后来他去唱歌,可能因为在舞台上的偶像感太强,再重新回归表演时就被批评不会演戏。怎么办?

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他出道和成长的那个年代,拍电影没有那么强的后期技术,有些动作需要亲身去做。和他合作过多次的导演邱礼涛说过一件事,当年拍《爱情命运号》,在加勒比海,有一个镜头需要刘德华站在船头,因为时间太赶,来不及做保护措施,如果真的掉下去,恐怕找也找不到。其实就是一个背影,根本看不见脸,但他还是拍了。他把这归结为“以前胆子很大”。

除了勤奋之外,刘德华对自己,对演艺,有着非常正面的认知。他会很认真地反省自己以往的表演。还是无线训练班学员时,他和梁家辉一起在《千王群英会》里给周润发跑龙套,演左右两个打手。梁家辉曾经在一档访谈节目里说,两个人把厚厚一叠剧本从头翻到底,发现属于自己的台词只有一句“是,龙哥”,很不甘心,于是拼命给自己加戏,结果被导演骂。而刘德华呢?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觉得这一段演得太好了,比周润发还帅,现在回头去看,就明白为什么当时有人会不喜欢自己的表演。

他自认自己的票房成绩在同等级别的演员里不算高,因为票房这件事,时机很重要。但是他不纠结,不焦虑,更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可以有这么长的艺术生命。因为他相信:只要喜欢,能撑着,不管高高低低,只要享受,没有人会赶你走。他更相信:“可能某一次地毯别人的掌声比较多,但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年艺人,除了创作以外,最后留下你的品格在那里,就很欣慰了。”

《无间道》

很多人对刘德华有一个印象,就是拍了很多烂片。这其实是基于他这样一个观点:电影总是有各种不同的类型,而演员不应该有任何角色是你不能演的。他自认为不是像周润发、梁朝伟那样的天才型演员,而是需要后天努力来证明的。这个证明的过程急不得,别人觉得你不够好,没关系,不需要一部戏就说服别人;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说你可以演一个什么角色而你拒绝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好演员。同时,在这个过程里,你需要广泛地接纳各种不同意见来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

《阿飞正传》

为他这个想法提供例证的,是2014年张艺谋曾经对媒体说,尽管刘德华多次表示想合作,但其实两个人合作很难,因为自己的电影大多数是农村题材,而刘德华演不了农民的。几年以后两个人合作《长城》,正好赶上《失孤》上映,张艺谋去看了,回来对刘德华说,自己当年的话说错了。

勤奋、敬业、善于自我反省,这些都是一个人向内求得自我完善的表现。而刘德华同时还很愿意向外释放能量。网络上有很多他帮助朋友、提携后辈的报道。

比如冯德伦拍电影《侠盗联盟》,临开机的时候,男主来不了了。到处找人帮忙找不到,眼看前期几千万投资要打水漂,最后是刘德华听说了这件事,协调了自己的档期来救场,而且没有要求增加一分钱。

比如郑则仕投资失败导致破产,欠下巨额债务,走投无路的时候,刘德华邀请他合拍电影,请他做制片人,用自己的方式帮他渡过难关。

又比如他发起“亚洲新星导”计划,自掏腰包资助有潜力的新导演拍电影,其中就有宁浩的处女作《疯狂的石头》。

再就是各种各样的慈善筹款和捐款。1991年华东水灾,他捐款500万;1994年成立刘德华基金会,之后大大小小的筹款和捐款据估计超过五个亿。

这是一个明星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2000年,刘德华凭借《暗战》获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可能因为这样的人设太过完美,所以经常有人质疑刘德华是不是“装”。

可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维持这样一种良好的公众形象,并且言行一致,本身就殊为难得。

刘德华很容易让人想起印度影星阿米尔·汗。他拍《摔跤吧!爸爸》时已经50岁,而影片中的角色按照出场顺序则经历了19岁、55岁和29岁三个阶段。为了更加真实地表现出角色的状态,他不仅没有使用后期特效,而且严格按照角色在片中的出场顺序,先是完成了19岁的戏份,之后迅速增肥27公斤拍摄55岁的戏份,再减重25公斤拍摄29岁的戏份。

除了兢兢业业拍电影之外,多年来,阿米尔·汗还利用自己的明星身份,通过制作电视节目等方式,致力于在印度消除性别歧视,为印度女性争取公平的生存环境。

我们常常会问:明星该不该有特权?

其实,不管该不该,事实是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确实拥有某种特权——某种对公众产生影响力的特权。所以,重要的是,在这个偶像冗余的时代,明星怎样利用自己的特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公众树立正确的榜样。

从这一点上来说,刘德华和阿米尔·汗无疑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他们努力地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这是身为偶像的职业素养。



作者:邵岭
编辑:邵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