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在诗词中遇见家国历史,触摸古人的心灵与心跳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

杜甫用如椽大笔,记录了那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句诗歌一掬泪;岑参的诗,写尽了大唐边地的奇异风光,到处洋溢着守边将士的豪情万丈;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的是一次艳遇、一段情感,其中有惊喜,有落寞,有感伤,有团圆;孟郊的《游子》,写的是年迈的母亲日日伫立门前,遥望远方,明知不会却依然如故地盼望游子归来的身影……

诗词中是个人的经历,百姓的往事,家国的历史。读诗词,就是读历史。

诗词中还有生活。《诗经·七月》写了西周时期百姓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其中有春耕、采桑、染绩、缝衣、狩猎、秋收、冬藏、建房、酿酒、劳役、宴飨,全面展示了那个时代。

诗词中有文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是写的音乐;李贺的《马诗》,写的动物,杜荀鹤的《小松》,写的植物;蔡京的《听琴图》,王冕的《墨梅》,这是写的绘画;范成大的“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柳永的《破阵乐·露花倒影》,这是写的风俗、写的游戏。

读诗词,怎么读?

读诗词中的故事,诗词隐藏的生活,诗词记载的文化,由此触摸古人的心灵,感受古人的心跳,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无穷的言说,而是吟诵、体验与不期而来的悸动,然后才会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同身受。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贾岛《寻隐者不遇》)

王立群

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高山之下,一位书生模样的人,匆匆而来,轻声叩门,却无人回应,只好在葱翠挺拔的松树下踱步。松树郁郁葱葱,正给了书生一个等待的好去处。白云悠悠,山幽水深,真是一个修道的好地方。书生欣赏着风景,感受着仙风道骨之气。正在这时,一个小童子走了过来,是道师的徒弟。童子告诉书生,师父往山中采药去了,山高云深,不知何时回来;云雾缭绕,更不知现在在哪个地方。书生一声长叹,遇与不遇,全是缘分。

《寻隐者不遇》,写寻找,写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作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贾岛,另一说为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全唐诗》中两说并存。

这诗写得很妙,呈现了一场情趣盎然的情景剧,一句问,三句答,词意真率,主角隐者未出场,却字字围绕他来写,凸显隐者的高致。

“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中国古代最早明确以“不遇”为题写不遇的是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其后,司马迁的《感士不遇赋》,陶渊明的《悲士不遇赋》都是此主题的名作。但是,细细读完之后,此种不遇,与人的命运联系至密,悲伤、无奈、愤慨,成了关键词,总是给人一种萧瑟、压抑之感。

终于,到了晋代,“不遇”作品有了一丝亮光。

这则“不遇”,着实有些特别,《世说新语·任诞》记载: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即东晋名士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雪夜访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是自己主动造就的不遇,并且留下了“雪夜访戴”的趣闻,以及“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两个成语。这则不遇,尽显魏晋风流,率性任情,洒脱自适。

唐代诗人也写不遇,多写与隐士的不遇,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人都写过此类诗,都是客体隐士造就的不遇。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隐者不遇,其情是惆怅的,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白居易有《晚出寻人不遇》,其情则是放达的,

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玄蝉去尽叶黄落  一树冬青人未归”

写景写不遇,无言其情,但给人无限遐想。

《寻隐者不遇》,亦写与隐者的不遇,其情也未直言。其实,此诗的独特首先在于写出了波折,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遇,出其不意,引发读者如坐过山车一般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

“松下问童子”,诗人带着相遇的期待而去;

“言师采药去”,这是不得而见;

“只在此山中”,这是指出采药的范围;

“云深不知处”,则彻底断了念想。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审美艺术。

此诗成为经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富含哲理,引人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的期待,可以是一顿美食,也可以是一座房子,还可以是一个职位,更可以是一个理想,顺利实现,自然舒心,一旦不成,甚或刚有希望又遭破灭,此时,我们该怎么办?引人思索。诗歌没有明确给出它的答案,但是那劲松、高山、深云、隐者营造的意境传递出来的,或许就是白居易“相寻不遇亦无妨”的心境,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来,无论多大风雨, 我都去接你,你不来,我继续。这就是遇与不遇,一切随缘。


才华与理想之间(贾岛《寻隐者不遇》)

王立群

年轻人,满怀青春朝气,有着一颗为理想躁动的心,有着一颗为梦想奋斗的心。在年轻人眼中,未来很是美好,未来很是磅礴,未来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年轻人抱负满怀,激情澎湃,期待才华绽放,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在年轻人眼中,才华与理想之间,是直线;才华与理想之间,有自信。这就是青春的力量,这就是年轻的梦想。但事实究竟如何呢?

《剑客》是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年少出家。元和年间,辗转来到京城,在元和六年(811)的时候与韩愈相识。韩愈非常欣赏贾岛的诗歌才能,劝其还俗应举。贾岛欣然接受,从此踏入了科举考试的坎坷道路。从《剑客》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倾向来看,应该是贾岛还俗后不久的作品。

诗歌题名为《剑客》,可见这是一首写人的诗,但看起来更像是一首咏物诗。

通篇不是着力写剑客,而是极力写剑。剑是用十年时间磨成的利剑,剑刃寒光闪烁,还未试锋芒。现在我就把这剑拿出来让您瞧瞧,世间有什么不平之事,都可以用这把剑来解决。当然,利剑的背后,始终有一剑客存在,是他用十年时间磨成这把利剑的,是他还没有初试锋芒,是他拿出利剑来展示给人看的,也是他要用利剑来摆平世间不平之事的。单从这一方面来看,这首诗写得很巧妙。

不过,这又不是一首纯粹的咏物诗,也不是纯粹写一个剑客行侠仗义的诗,这还是一首自喻的诗,是贾岛自我推销的诗。

剑客是谁,指的是贾岛自己,剑指的是贾岛的才华。他用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练就了满腹的才华,现在是时候拿出来向世人展示了,他跃跃欲试,要大展宏图。这里展示的是贾岛的才华、自负和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距离。

他想得太天真,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一定能春风得意,一举考中,谁知,屡考屡败,一次次名落孙山。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十年磨一剑”,一定能够解决世间不平之事,但现实总是不按照他的预期发展,于是他心生不满,郁闷怨恨。

有一次,贾岛写了一首《病蝉》诗: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蝉,而且是病蝉;这也是一首咏怀诗,写自己,而且是不得志的自己。诗歌说黄雀、老鹰都不是什么好鸟,都一样是想祸害蝉的,都是些害人的玩意儿。很明显,其中语含讥刺,讽刺权贵,当然会惹恼一些人。他们睚眦必报,说贾岛在考场内举止疯狂,破坏了科考秩序,将贾岛列入“十恶”,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驱逐出京。

从此,贾岛告别长安,告别科考,一生始终与功名无缘。贾岛是个苦吟的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诗歌字句上下足了功夫,还因此创造了“推敲”的词语、典故。

看看贾岛一生的遭遇,年少时家境贫苦,出家时生活清苦,还俗后仕途痛苦,他的“苦吟”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剑客》这首明白如话的五言绝句,也贡献了一个成语——十年磨一剑,用来比喻多年的刻苦磨炼。

作者:王立群
编辑:金莹
责任编辑:陆梅

*出版社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