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于漪获颁“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位从不对学生说“不”的老师,却始终坚守着“三个不”

昨天,“改革先锋”、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获颁“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她说,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今天能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国家授奖仪式,不仅是个人的光荣,更是全国1700万基础教育教师的光荣,是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无限期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战线都涌现出无数杰出人才。千千万万教师勤勤恳恳在岗位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创造了无数优异成绩。对此,于漪十分谦虚地说:“我能成为代表,不过是年龄大了,工作时间较长。我是一名‘幸运儿’,感谢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之恩,感谢千千万万教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众人面前,于漪似乎是一个从不拒绝的人。而熟悉于漪的学生、家人知道,在这位人民教师的字典里,一些原则却要始终坚守。近日,于漪培养的三代学生以及家人齐聚,就聊了聊这位慈祥老人坚守的“三个不”。

01 

不能丢掉课堂这一学科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即便离开讲台多年,于漪一直心系基础教育领域的动态。赴京领奖前,她在机场候机室里还与前来送行的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聊起了育人和教学。统编版语文新教材有哪些特点,年轻教师要如何成长……有关教育的话匣子一打开,这位前几天还在医院休养的90高龄老人,就停不下来。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少新内容就连语文教师也是第一次接触,老师与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譬如说,现在教材要求整本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但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读过,甚至不知道这本书。”

于漪提及,如今的语文教材设计非常重视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应的,也对教师提出了严峻考验。

▲上世纪70年代的于漪

“育人不能打迂回战,要坚守教材和课堂阵地。”于漪举例说,如果教材中没有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学生也就无从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如果教材没有把好核心素养、价值引领等重大问题,学生就会“失魂落魄”。

基础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学生识字、算数,而是为民族素质铸魂筑基,是“铸魂”工程。于漪认为,教师的教学和育人,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教师在育人时,要带着理想情怀和责任担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把理想情怀撒播到孩子心中,在孩子心中点亮一盏明灯,指明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这是基础教育质量最最根本的关键。

不久前,已经在国外成为著名医生的学生姚蓉曾给于漪老师发来一幅毛笔字:“于老师,感谢您将中华文化之精妙和为人之基准播种于我少年心田。”

02 

教师要有独立见解,不要乱提口号,不要拾人牙慧

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回忆起自己还是年轻教师时的一件小事。

1997年,原来的第二师范学校转制为杨浦高级中学。从师范教师转型为高中教师,谭轶斌卖力地带着学生讲题、刷题。学生成绩虽然不错,于漪却提醒她:“千万不要用机械训练去消磨学生的青春!语文老师要有独立见解,不要乱提口号,不要拾人牙慧。”

这句话让谭轶斌醍醐灌顶:“她就是那样清醒而不趋时,她对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教文,育人。”

▲上世纪70年代的于漪在课堂

如今,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伟回忆起37年前与于漪老师的第一次接触仍历历在目。作为语文教师,于漪给王伟带来的第一节语文课是清代刘蓉的《习惯说》。她想借这篇课文告诉学生,“君子之学,贵乎慎始”,不仅仅是治学,做什么事情,一开始就要慎重,习惯对于一个人多么重要,它是相伴人的一生的。

从教近30年,王伟自认为最问心无愧的事情是从来没有上过一节“假”的公开课。这正是得到了于漪的“真传”:“于老师教我的三年多时间里,每一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预设,没有预演,只留给学生一项任务——事先预习,在课堂上提出能难住老师的问题。”王伟回忆,在《变色龙》公开课上,当着数名听课嘉宾,一名女同学举手质疑于漪的板书“没有波澜”。于漪当即递过红色粉笔,请她将自己的改动写在黑板上。女生书毕,教室掌声雷动。

王伟说,“于漪老师不仅真正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培养了我们敢于挑战、敢于质疑的品格,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字。上课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来不得半点‘假’。”

▲于漪老师跟学生们在一起

03 

对孩子们的请求从不说"不"

陪伴于漪赴京领奖的是她的孙女、杨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室青年教师黄音。黄音说,虽然奶奶年事已高,但凡有教育活动邀请她,于漪从来不会只做“总结陈词”式的嘉宾,学校开公开课,她总会坚持从头到尾听课,再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跟随于漪老师学习的三年时间里,王伟经历了不少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第一次自编报纸,第一次在星空下围着篝火朗诵诗歌,第一次感受到语言文字魅力……于漪为班级定下一个规矩,课前5分钟,学生们轮流站上讲台“练口”。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伟的练口被班级同学提出了不少缺点。站在一旁的于漪却咪咪一笑,给了王伟80分。“因为他声音洪亮,而且第一个上台,很有勇气”。这个80分在稚嫩的王伟心中种下了自信的种子。“现在面对几百人演讲,我也不会紧张。”王伟说。

▲于漪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在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教材审查中,她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审到高中三年级,图为于漪老师在审阅相关教材

“对于孩子的请求,她从来不会说‘不’。”一次跟随于漪老师的“金山之行”,让谭轶斌久久不能忘怀。为了到远郊金山的华师大三附中举行名师基地活动,于漪坚持身体力行参与其中。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后,于漪顾不上已经浮肿的双脚,一头扎进教室里听课。“时间紧、任务重”,眼看时光已到午间,却还有一个班级的课于漪仍未听到。

听闻这个消息,于漪匆匆扒拉几口午餐,就提出要去这个班和孩子们见见面,聊一聊,弥补他们的失落和遗憾。“看见于老师,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拥抱着于老师。此时,窗外正午的阳光照进来,那是世界上最美最温馨的画面。”谭轶斌感慨地说。

今天,于漪老师深情地说,教育在新时代也一定要大有作为。“作为一名耄耋之年的语文老师,我仍然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领悟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中的铸魂精神,探讨在教育实践中生动鲜活地教到学生心中,滋养他们的心灵。”

▲于漪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于漪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等称号。


作者:张鹏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