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的卫生健康系统里,有一大批在祖国怀抱里成长的专家名医,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上海市实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有关精神,与文汇报共同推出“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来稿众多,本报选登优秀作品刊发,希望这些共和国名医的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成为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2006年盛夏,我23岁,初次进入儿科医院工作,当时的身份还是一名临床硕士研究生。宁寿葆教授是心内科的教授,初次见他是在他每周一次的教授查房中。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很低调、慈祥的老人家,略微消瘦的面庞上,一双专注的眼睛透出睿智与坚定,虽已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用一口流利的英语给我们查房,还时不时向我们提问,给我们介绍国际上先进的医疗理念。
见过宁教授的人,都会被他的那种坚定的眼神以及和蔼的态度所感染,感觉就好像他讲的不是医学,而是一种信仰。这让我也不禁想去了解他的医学生涯。
圣芳济出师,打下外语基础
宁寿葆教授出生于1932年,那一年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
他于1946年进入圣芳济中学。那时他也许不知道,在圣芳济的这段时光会给他以后的医学事业和整个人生带来很大影响。
圣芳济学院是奠定“土山湾”的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1874年在法租界创办的一所天主教会学校。历史上,宋子文、马相伯、顾维钧等名流都曾为该校倾注全力。宁教授也在这里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他说:“语言上打下的基础,对我这一辈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缘”定上医
高考时,宁教授经高考组织安排是班上唯一一个在纺织工学院考场考试的学生,不巧的是,直到他跟随班上同学去了圣约翰大学,才发现自己走错了考场。情急之中,他找到一辆三轮车,由于车不快,便自己推着三轮车赶了一阵才到了纺织工学院,那时,他已经迟到了20分钟。几番解释,想必监考老师也被眼前这个满头大汗、态度诚恳的学生打动了,便让他进了考场参加考试。一波三折,年轻的宁寿葆于1951年进入上海医学院医学系。
在上医求学的5年间,宁教授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为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在上医,宁教授结识了如今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原主任的闻玉梅教授,并于1958年与她结为伉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宁寿葆和闻玉梅在上海医学院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机会总是留给有能力的人
1956年,宁寿葆教授从上海医学院毕业,进入儿科医院工作,从此开始他的从医生涯。宁教授的英语好,是出名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参加工作不久便接到了上级指派的外事任务:接待周恩来总理的客人——巴西的Passor医生。Passor医生的父亲是巴西著名的病理学家,曾参加了国际调查组,证实美国在抗美援朝时期使用了细菌武器。回国时,他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他对周总理唯一的要求便是让自己的儿子到中国来接受教育。这一任务经由卫生部、上海市卫生局层层下达至儿科医院,考虑到是接待外宾,恰好宁教授在圣芳济学院早已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这一任务最终落在了他的肩上。
1957年至1958年间,宁教授始终与Passor这位和他同龄的进修医生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时间里,他帮着Passor医生翻译病史、和他一起查病房;周末,他们一起看电影、游泳。Passor甚至不相信宁教授当时已经有女朋友这一事实,因为即使周末,他们俩也形影不离。
如果说这次的涉外活动更多的是“机会青睐了有准备的人”,那么1979年去加拿大出国学习的机会,与时代的机遇是分不开的。
1979年底,国家教委决定派人去国外交流、考察,而选拔的标准之一便是通过全国性的考试,主要以语言为主。宁教授通过考试之后,选择了加拿大多伦多的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去进修,该院曾在12500个病例的基础上编写了当时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有关小儿心血管病的专著。而他也成为了这家医院心脏科接收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医生,在那儿,他被该院的医生称为“pioneer”(先驱者)。出国之前,加拿大的科主任曾写信告诉宁教授,由于没有在加拿大的行医执照,在医院里,他只能做观察者,不能行医。而当宁教授真正抵达加拿大开始工作后,科主任通过两个星期的观察,认为他的业务和语言都没有问题,同意为他写推荐信,参加考试,最终拿到了官方颁发的Education License,担任Cardiology Fellow的工作,包括指导住院医生、实习医生、负责科室之间的会诊等。
在加拿大的两年间,宁寿葆教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回国后担任中华儿科学会心血管学组组长职务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儿科医院带回了许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在他回国后,于1992年和张善通教授一起,将胸心外科与心血管内科联合,建立了小儿心血管中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专业化程度,在国内开创了先例。而这一制度正是宁教授在加拿大交流期间学习到的。
为人民服务,为儿科献身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选择当儿科医生。”这是宁教授对儿科事业的告白。宁教授将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落实在了行动上。能帮到病人的,他总是尽力去做。2010年,一个骨肉瘤患儿的家属找到宁教授,希望他能治好孩子的病。之所以找到小儿心血管中心的宁教授,还是缘起于70年代初期“文革”中的一个病人。“文革”时期,儿科医院曾取消小儿心血管病房,宁教授分管肿瘤病房,曾有一位骨肉瘤患者手术成功后至今仍健在,而这位昔日的病人正是那位骨肉瘤患儿的亲戚。宁教授把孩子介绍给了骨科主任,最终手术成功出院。
宁教授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照顾,是因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宁教授与病人及其家属的交往中,更是体现在他的教学与科研中,他将儿科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与儿科专家。
2011年,他无私的捐出自己积攒的2万余元,用于奖励医院的业务骨干。2013年1月,他又与夫人闻玉梅院士在复旦大学发起成立了“一健康基金”,用于奖励在微生物、传染病、公共卫生、药学等领域为“一体化健康”研究与教学做出突出成绩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教师。
此外,宁教授十分注重摄取最新的知识,将国外有关研究的进展介绍给国内更多的同行。自1996年在中华医学会负责对外交流工作起,他就担任美国PEDIATRICS杂志中文版主编。79岁那年,他还坚持每周三天做杂志,确定选题、将文章发给全国各地的编委、审核、修改各类稿件等……目前,杂志月发行8000册,几乎可与英文版同步出版了,杂志的认可率也达到了98%,有这样的成就,与宁教授为杂志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也许他所做的这一切,在他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一切皆出自于他对儿科事业的热爱,出自于他的责任感,出自于他心中“为人民服务”的信念。2016年,他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这是国家对他将毕生精力均献给了儿科事业的肯定与褒奖,也将激励广大儿科医师前赴后继,不忘前辈教诲与初心,继续砥砺前行,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郑章乾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