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癌患者也有生机!复旦医学团队创新手术治疗给复发性鼻咽癌患者新希望

余洪猛带领团队查房

鼻咽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佼佼者”,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高发。

在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有一个鼻咽癌专病病房,半数以上是晚期患者。借助一系列创新手术治疗,患者的两年总生存率已从60%左右上升到80%,医学团队还在跟踪随访这些病人的情况,希望为晚期患者踏出一条“新生路”。

正在上海召开的“2019复发性鼻咽癌外科治疗研讨会暨复发性鼻咽癌外科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启动会”,正就复发性鼻咽癌整合外科治疗及病理、麻醉、检验、放射、信息等多学科合作的经验展开交流。

鼻咽癌就是长在鼻咽部的恶性肿瘤。鼻咽部位于鼻腔和口腔交界处,邻近头部中心的位置。我国鼻咽癌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死亡病例约占全球鼻咽癌全部死亡病例的40%。

早期鼻咽癌患者如果发现及时,经放射治疗,大部分肿瘤可以完全消退。但其中仍有15%左右的患者不幸复发,而复发性鼻咽癌再次接受放疗的5年生存率仅约30.3%-55.5%,而且放疗的不良反应严重,如张口困难、吞咽困难、口鼻黏膜坏死、放射性骨坏死等,严重晚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达48.1%-73.3%,导致生活质量极差。

而且,鼻咽部毗邻维持生命的大动脉——颈内动脉,由于放疗、肿瘤侵犯等原因,可能造成动脉破损大出血,或者变得狭窄甚至堵塞,都有可能危及生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提高总体生存率、减少严重不良反应引发的死亡成为当前复发性鼻咽癌防治的重要战略及目标。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内镜手术成为一种疗效确切的复发性鼻咽癌治疗方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科拥有中国医学科学院授牌的内镜下鼻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创新单元,鼻颅底外科团队在王德辉和余洪猛两位国内知名专家的带领下,对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治疗复发性鼻咽癌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开创“耳鼻喉科-介入科-神经外科”多学科合作模式,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据介绍,该团队创新手术治疗方式包括——

首次提出复发性鼻咽癌的四型手术方式

通过对内镜下鼻咽颅底区的解剖进行深入研究,优化内镜鼻咽颅底手术入路方法,术中引入超声多普勒系统和导航系统保护重要的血管神经,探索多种颅底重建方法,开创了国内鼻咽癌四型切除术先河,开辟了复发性鼻咽癌治疗新途径。

首次对侵犯颈内动脉的肿瘤进行全部切除

肿瘤侵犯颈内动脉原本一直被列为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咽癌的禁忌证,使得这部分患者失去治疗机会,直接被判“死刑”,痛苦不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颅底外科团队与介入科深入合作,使用颈内动脉栓塞和搭桥技术,结合术前颈内动脉的造影(DSA)检查、术中磁共振导航技术,更好地观察颈内动脉及其周围结构以处理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等高危情况,有效降低颈内动脉破裂的风险,同时精准定位解剖位置,彻底切除肿瘤和受肿瘤侵犯的颈内动脉,让侵及颈内动脉的复发性鼻咽癌患者重获新生。

图示术前进行颈内动脉栓塞,把弹簧圈放进受肿瘤包绕的颈内动脉,手术中可以安全切除肿瘤及受肿瘤侵犯的颈内动脉,防止大出血

首次用颞肌瓣重建颅底

术后鼻咽颅底重建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往复发性鼻咽癌手术常用的重建方法包括使用局部人工材料贴覆及带蒂的局部黏膜瓣修复,但即使是带蒂的黏膜瓣用于中晚期病变的术后重建,仍有约10%的患者出现黏膜瓣坏死。为防止术后组织坏死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其他并发症,以及颈内动脉破裂、大出血甚至死亡,鼻颅底外科团队创新地在国内首次使用带血管蒂的颞肌瓣进行鼻咽颅底修复。目前已进行10例以上,颞肌瓣移植物全部存活良好。

据悉,近十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咽癌专病病房共收治270余名复发性鼻咽癌患者,2019年上半年就有70余例,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晚期患者,20%左右侵及颈内动脉。随着手术治疗技术日渐纯熟,内镜鼻咽颅底手术的2年总生存率已从60%左右上升到80%,远超再程放疗的生存率。

余洪猛教授告诉记者,鼻颅底外科团队致力于复发性鼻咽癌手术的精细化,正在进行鼻咽癌外科治疗的重点攻关,研发并完善基于鼻内镜颅底外科的新型手术模式,并通过每年四期的鼻内镜学习班向全国进行鼻咽癌内镜手术的推广。

“希望这些努力可以为提高复发性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长度带来福音,为患者点燃重生的新希望。” 余洪猛说。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