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不只有“四大发明”!研究表明:从秦汉至明代机械技术一直领先世界

近年来,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不绝于耳。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总论中,以英文字母编号,列举了26种中国古代的杰出发明,并说明了这些发明传到国外的时间。这26种发明中,12种属于机械范畴,另有10种或多或少与机械有一定关系。

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和发展机械的国家之一。著名科技史家陆敬严教授在力作《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中指出,我国古代机械技术在秦汉时期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大致于明代中后期退出先进行列。其间,出现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科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80年代秦陵出土的铜车马,形态逼真、造型优美、结构复杂而完善,展现出秦代很高的科技水平和制造技术。

专家认为,历史上中国机械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在农业、冶金、纺织、车船、军事、天文、钻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代机械是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都非常巨大。

不仅有“四大发明”,中国机械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于2019年6月出版,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含量,体现了史学的想法,也贴合当下时代。日前,十多位中国科技史专家齐聚出版研讨会,共同探讨“古代机械文明”。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戴吾三教授认为,展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延续并不限于“四大发明”,更应从民生角度,对古代的生产生活工具加以关注,正是这些工具支撑了我们千年富足的生活。中国的物质文化研究不应局限于享乐生活文化和市井生活文化,而在机械的灵巧、技术的智慧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出现于西汉的被中香炉,无论怎样翻滚灰盂始终不会倾翻,原理与今天的陀螺仪相同。

北京大学教授王一方从书中的悬棺谈起,认为悬棺的“悬”即使悬挂的悬,又是悬案的悬,相关研究解决了中国殡葬文化中的一个谜。通过此例,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手工匠,研究中国工匠精神。《科普时报》尹传红总编辑举悬棺、记里鼓车和被中香炉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发明为例,来说明古代机械复原的趣味性、学术价值和科普意义。

出现于西汉时期的播种机械三脚耧被沿用至今,存在了2000年以上。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温泽远认为,《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不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华古代机械技术文明的整体样貌,而且通过复原不同时期的机械制作成果,可以让更多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揭示其发展的轨迹和兴衰的历程,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表示,此书成系列、成系统地介绍了“四大发明”外的中国古代机械文明,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对相关机械制造原理的探究,再现了中国古代在多个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长期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无疑能让当代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中华民族在智力和生产实践上的伟大,从而对中国历史、中国科技史、中国文化产生更多的理解和自信。

“复原”有别于“复制”,精妙机械器具诠释“工匠精神”

研讨会主题是“再现中国古代机械文明”,其中“再现”二字表明了陆敬严教授的研究方法。《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是陆教授30多年的研究心得和成果总结。该书在总论里阐述了中国古代机械在古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复原研究的理论等;分论里按用途将中国古代机械复原模型分门别类,对它们的性能、特点、外形及结构,以及产生背景等方面做深入解读,真实、形象地展示中国古代机械的发展水平与繁荣景象。书中不少机械复原模型的相关资料和主要尺寸为首次公诸于世。

复原的连机水碓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认为,《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是一部技术史专著,旨在将古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结合起来,进行机械的技术史研究和复原。作者不仅传承了刘仙洲先生的机械史研究方法,还发展了王振铎等先生开创的古代科技复原研究。

中国古代机械复原工作的人力、物力花费很大,见效又较慢,以往从事此项研究工作的人极少,在这片学术园地上有大批的空白,也很少有专著论及复原研究工作。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陆敬严教授实地踏勘西南古栈道,结合实际复原木牛流马;在江西贵溪仿古吊装悬棺,破解千古之谜;对古籍文献细致推敲,复原制作成多种军事机械……他制作的近百种约150具大小模型展现了我国先人的智慧和巧思,再现中华古代技术文明。

按木牛推想图复原的模型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冯立昇教授指出,陆教授进行的复原工作建立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不仅有具体的复原对象,还有系统的理论探讨,已经把机械复原上升到一个学科水平。书中总论部分还指出了复原与复制的差别,着重强调复原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多样性,许多观点很有启发性。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章梅芳等专家认为,书中没有盲目地把复原的内容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叙述具有开放性,提供了可能性,为后续的研究留有余地,避免了很多的争议,反映了作者学术的严谨和开放的心态。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孙烈回忆了参与立轴式大风车的复原经历,指出机械复原研究的难度和重要性。正是有一代代学者的坚持,中国古代机械史、科技史的研究才越来越兴盛,一直延续下来,不断有新的学术进展。

复原的定轴轮系指南车外形图

本次出版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关晓武研究员主持。金城出版社总编辑潘涛、《中华读书报》主编王洪波、清华大学游战洪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陈朴副研究员、黄兴副研究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龚燕、北京拜尔迪生物公司总经理张治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主任毕胜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挖掘拓展书中内容,开发中国古代机械模型,制作相关动画视频等,做好面向青少年的推广工作。

作者:宣晶

图片:选自《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

编辑:怡文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