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访问10914987次、累计复工备案16584家、沿街商铺累计用工登记13069人……自疫情发生以来,徐汇区凭借在基础数据领域的“先天优势”,打造出一座大数据的“超级工厂”,而出产的大数据“产品”正不断支撑基层、企业和商铺等领域的全面复工复产复市,为城市的复苏提供“数字屏障”,也输送“数据养分”。
客流分析模型,根据未来24小时客流精准投放人力
随着上海全面启用“随申码”,入沪人员健康状态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检查效率,但是还不够!
对于上海南站这一重要入沪“大门”,徐汇区大数据中心针对性地开发出“客流分析模型”应用场景,帮助一线人员进一步提升检查效率,可以精准估计到某个特定时间段的客流量。特别是对接了火车客票系统,可获取未来24小时的到达旅客情况。
比如,对2月份客流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当月南站日均旅客数量5000人,且主要集中在9点-10点、12点-13点两个时段,平均客流量占全天40%左右。基于此,相关部门加强了这两个时段的工作力量投入。
精准发力,才能有效防控。
借助区内实有人口数据库,通过对“确诊、疑似、密接、重点地区来沪”等13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徐汇区大数据中心设计了“疫情动态分析模型”,并以红黄蓝色区分,可实时对小区疫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最终形成全区957个小区的疫情风险分值。“数据多跑路,基层少敲门,让大数据真正发挥作用,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一线。”
十分钟完成复工填报,二维码可分享所有员工
满打满算公司26人,不备案不登记就无法复工,经营着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的翟先生近期遇上了这个问题。得知徐汇区推出“汇治理”小程序平台可以线上登记,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线操作,没想到整个过程意外顺利——登录企业板块,选择企业复工备案板块,姓名、身份证等相关信息系统自动匹配,按照系统提示完成企业复工人员网上登记,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彩蛋”,作为企业法人,翟先生填报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二维码,所有员工通过分享这个二维码就能同步“码”上填报。
很快,翟先生就拿到了企业复工备案过审通知。“没想到政府可以把大数据用得如此精准”,翟先生这样感慨。
依托于独有的企业法人库,截至目前,通过“汇治理”平台在线审核复工的企业累计达16584家。
企业复工是经济运行的基本保障,而店铺复市则是生活“味道”的复苏。利用大数据,徐汇对区内的1万多家沿街商铺进行有效管理,截至目前,通过“汇治理”进行自助备案的沿街商铺已达5204 家,用工人员累计登记12786 人。
依托这一系统,商铺在线开业登记后,执法人员点对点上门进行检查、指导,张贴开业告示、防疫指引和工作记录单,督促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和每日报送自查信息。
“大数据”精准监管,覆盖167个在建工地
不同于企业和商铺,在建工地有特殊型和复杂性,既有生产也有生活,更有流动人口,这也让防疫难度增长,而在徐汇区,这样的在建工地共有167个。
由徐汇区建管委、质监站共同开发的工地“疫情监控”系统已全面接入“汇治理”平台。该系统根据全区各工地所在的街镇设置分类搜索,对全区167个工地进行精准定位和人员实时监管,每日总包单位更新工地实有人数、新增人数、人员户籍地、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实时掌握各大工地的施工信息、人员信息和防疫措施等,便于监管部门快速有效地收集、研判、核查、处置重点地区人员。
据介绍,工地现场所有人员每天早晚2次体温检测的记录皆上报系统,一旦发现有体温检测不合格人员,可立即处置。这样的疫情防控系统为工地的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精准、有效的支撑。
目前,“工地人员监管”功能已全面覆盖徐汇区内167个工地。
作者:顾一琼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