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九色鹿”又回来了!丁建华配音,这次是敦煌动画版

还记得诞生于1981年,此后在上世纪80、90年代不断在电视上重播的《九色鹿》吗?

因为这部动画,敦煌莫高窟壁画也许在地理上离你很远,但它的故事却深深根植在我们心里。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这天,这只曾奔腾在千家万户电视机前的神鹿,又“回来了”:

以九色鹿为主角的敦煌动画特别版上线 ,而为它配音的,依然是39年前的丁建华老师。

当九色鹿第一次开口说出“若我猜得没错,您就是国王?”这句台词时,堪称打开了一个令80后、90后无比激动的“彩蛋”。

▲ 时隔40年,丁建华老师再度站在话筒前为“九色鹿”一角配音

对于声音的记忆,同样是一种无法令人抵挡的情怀。当多年以后重新听到丁建华的声音时,我们会更加感慨:“这版九色鹿,有内味儿了。”

她那柔和坚定、充满温度的声音,如同一座桥梁,将新旧两版九色鹿完美连接起来。

不可避免地,很多观众被这记“回忆杀”击中,不禁回想起当年那些经典国产动画。

在暴露年龄的同时,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什么这只来自敦煌莫高窟的九色鹿总是可以穿越时空,为不同时代的少年们讲述故事?

《九色鹿》融合中西方美学,在晕染和勾描之间,展现艺术之美和动画之美

都说童言无忌,童心烂漫,其实童年时期,人们对“美”往往有着最直观、也最精准判断与品味。

而动画片《九色鹿》给人带来的第一直观感受,就是“美”。不同于水墨动画的清单雅致,也不同于木偶剪纸的独特风格,《九色鹿》以流畅动感的勾线与丰富饱满的填色,营造了一种灵动梦幻的美感。

在色彩运用上,尽量还原了敦煌壁画的中性调和色,堪称高级配色教科书。

比如九色鹿品质高洁,虽说为“九色”,但主体还是以白色为主,配以彩色轻笔勾勒,既不过分寡淡,也不喧宾夺主。

又比如这种白色与赭红色的对照,既产生了视觉冲击,又不会过分浓烈刺眼。

角色造型上,线条刚柔并济,在敦煌原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写实化处理,同时亦保留了原画的精髓。

鹿角线条温婉,不会过分凌厉,四肢修长,脖颈挺拔,颅骨饱满,集纤细之美与力量之美于一体,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审美标准。

总而言之,《九色鹿》融合了西域与中华的美学特色,在晕染和勾描之间,在写实与写意之间,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之美和动画之美。

而在全新的“敦煌动画剧”《神鹿与告密者》中,制作团队运用最新技术,让敦煌壁画真的“动”了起来。

还记得老版开头,正是以石窟为取景框,让原画以背景板的形式出现。

在新的版本中,同样也是基于壁画原型,创作团队结合美术修复和动画表现,再次让观众更全方位地观赏敦煌原画的魅力。

在老版动画中,皇后的梦境里出现了美丽的飞天神女与珍奇异兽,袅袅婷婷,婀娜多姿,让人印象深刻,直呼没看够。

而新版本《神鹿与告密者》以及其它4集“敦煌动画剧”,出现了更多原汁原味的仙女与神兽,还能近距离感受敦煌壁画的色彩渲染与线条勾勒,不亚于上了一堂审美体验课。

“九色鹿”故事的前世今生,是一部跨越千年属于“中国匠人”的史诗

今天讲述的主角九色鹿,其前世今生的故事可以说是穿越了千年之久。

“敦煌动画剧”《神鹿与告密者》取材的《鹿王本生图》,位于敦煌莫高窟257窟,开凿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

▲ 《鹿王本生图》

1500多年后,也就是1980年,动画片《九色鹿》的创作团队沿着丝绸之路奔赴敦煌,为作品积累素材。

又过了40年,为了制作“敦煌动画剧”与“云游敦煌”,腾讯的制作团队同样是不远万里来到敦煌,从调研到开发历时大半年。

可以说,“九色鹿”故事的前世今生,就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属于“中国匠人”的史诗。

《鹿王本生图》开凿于一个不寻常的时代。当时北魏为了打通丝绸之路,与楼兰在敦煌打得不可开交。

兵荒马乱的年代,绘制壁画的工匠们时不时就要面临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出钱的王公贵族跑路了,需要的颜料买不到了,甚至从工地一出门,发现军队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如此“坑爹”的环境,别说专心创作,能将壁画完工就算是奇迹了。

然而这些工匠们留下的作品,却看不到任何外部世界的干扰。即便报酬可能没有着落,即便外面战火纷飞,即便后人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依然将壁画绘制得精美异常,让后人们为之驻足惊叹。

后人们还会发现,壁画洞窟旁边有一些非常小的洞,大概只有两三平方米,很小很矮,要弯腰才能钻进去。而洞里面除了厚达半尺的灰外,什么都没有。

这些洞,就是1500多年前,那些无名工匠们在画壁画时住的地方。

敦煌莫高窟那五万多平方的壁画如此灿烂辉煌,而创造它们的人却住得如此艰难,这种对比更令后人唏嘘。

而《九色鹿》的创作团队,同样拿出了令人尊敬的匠人精神。

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敦煌的条件很苦,水都是硬水,喝了就会拉肚子,所以很多去采风的画家一般只待5到7天,但他们却在敦煌住了整整23天。

在这23天里,《九色鹿》的创作团队只做一件事——临摹壁画。其中一位美术老师,就临了21幅彩色敦煌壁画,速写画了5本。

正是这些临摹绘本,为惊艳几代人童年的《九色鹿》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听到《九色鹿》背后的故事,你或许更会感叹,自己的童年能遇到这样一部匠心之作,是多么幸运。

而在眼下的“敦煌动画剧”中,我们听到了丝路和敦煌时隔千年后的又一次动人的回响。

▲ “敦煌动画剧”由腾讯影业、腾讯动漫联合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

因为壁画大多讲述的式佛经变文故事,腾讯的制作团队向最专业的敦煌守护者们取经,查找和研究了大量专业背景资料,以便搭建可用的素材库与知识体系。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团队成员们看到这样一句话,令他们十分难忘: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一面是文物保护与研究,一面是向大众传播敦煌文化,一面是古代,一面是现代,制作团队不仅是“翻译”,更是“创作者”。

▲ 第296窟

调动大众脑海中的记忆点,营造身临其境的美学氛围,探清石窟墙壁的物理结构,掌握色彩和线条笔触画风,他们终于打造出一个兼具文物价值与艺术性、符合当代人欣赏习惯的产品界面。当打开“云游敦煌”的时候,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来到一个洞窟,欣赏一幅壁画,都是非常私人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敦煌圣域。

在力求完美呈现石窟壁画原貌的同时,制作团队同样花了很多心思,并运用数字科技手段,让静态壁画动起来。

▲ 团队制作的“敦煌动画剧”共有5集,均取材于莫高窟壁画

《太子出海寻珠记》源自第296窟善事太子本生故事,《仁医救鱼》来自417窟的流水长者救鱼故事,《五百强盗的罪与罚》从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而来,而《神鹿与告密者》与动画片《九色鹿》一样,均源自第257窟,《谁才是乐队C位》则以112窟的《反弹琵琶》为原型,带大家领略1000多年前传统乐器的魅力。

▲ 《太子出海寻珠记》

▲ 《谁才是乐队C位》

5集动画完整保留了原壁画的质感,甚至斑驳、裂缝也进行了还原。同时在敦煌研究院与制作团队的一起努力下,对主要角色做了很多细节修复。

而于“5.18”国际博物馆日上线的《神鹿与告密者》特别版,可以说是“敦煌动画剧”的加更。

在上世纪80、90年代,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的经典动画,滋润着每一位80后、90后的童年。

比如《天书奇谭》、《邋遢大王历险记》、《雪孩子》、《曹冲称象》、《老狼请客》、《葫芦兄弟》等等,都回荡着老一辈上译配音演员,比如毕克、杨成纯、程晓桦、邱岳峰的声音。

▲ 丁建华老师还是邋遢大王“本王”

这其中当然也缺不了丁建华老师,她是九色鹿“鹿王”本王,邋遢大王本尊,以及《天书奇谭》里的蛋生.....

时隔近40年,67岁的她再度温情演绎新版九色鹿,谈及这次配音经历,她说:

“其实1981年上美影的《九色鹿》是亮亮的、灿灿的、美美的、闪闪的,这次敦煌动画剧不一样,直接在壁画上‘动’,壁画更经典、更稳重,声音要更有底气。”

而曾为我们带来无数经典的上译,也一直在寻求声音艺术在新时代的价值,当他们看到敦煌互动剧这么好的传播形式,就主动联络了腾讯,希望能给优美的壁画艺术加上好声音,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共同酝酿了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特别版。

就这样,再一次,九色鹿以古韵十足、触手可及的美妙方式来到了我们身边。

如今的孩子们,可以像当年的我们那样,再一次感受到莫高窟壁画的魅力。而且这种方式更直接,更有参与性。

比如通过小程序“云游敦煌”,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喜欢的故事和角色自己来配音,或者邀请亲朋好友分饰角色合作配音。

在许多孩子眼里,这些壁画原本可能只是千年之前的文物,但因为“敦煌动画剧”,它们有了迷人的生命,有了能够让他们沉浸其中的故事,就此便会深植于他们的记忆,浸润心灵。

这种感受,与我们当年看《九色鹿》是相通的。许多年以后,他们对于敦煌莫高窟的记忆,也会因“敦煌动画剧”而鲜活起来。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能成为激动人心的集结号,不断带给我们丰富的意涵与满满的感动。

综合自蹦迪班长(作者:隔壁王同学)、豆瓣电影、腾讯动漫

图片来自蹦迪班长、豆瓣电影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