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手机上竟有18款游戏APP!上网课偷玩手机?这些建议亮了

今年疫情期间,孩子上网课时偷玩手机游戏的新闻屡见不鲜,这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的关注。近日,李秀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曾遇到一个孩子,手机上装有18个游戏APP。

李秀香认为,现有防沉迷措施存在信息孤岛,亟需建立全国统一网络游戏防沉迷平台,实现有效监管,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3.1%

你家孩子上网了吗?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点击查看报告全文]

一方面,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友的重要载体。

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的前三位。调查显示,初中生网民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的为22.2%,这一比例在高中生网民中为20.1%,小学生网民中为16.8%。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力帮手。各学历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比例达到51.1%。

另一方面,互联网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重要冲击。

一是未成年手机用户中,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的达到12.5%,这对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短视频成为仅次于听音乐和网络游戏中使用最普遍的网络娱乐之一。2019年,未成年网民娱乐活动中短视频占比达到46.2%,较2018年提升了5.7个百分点。短视频题材内容丰富,且根据人工智能算法针对用户兴趣偏好定制推送内容,使很多未成年人受吸引而沉迷。同时,短视频网络是内容发布和运营平台而非创作方,平台内容为用户主动上传,这很难避免未成年人看的低俗或不健康内容;

三是互联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负面影响。46.0%的未成年人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曾遭遇过各类不良信息。

四是互联网交往成为阻碍未成年人正常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上网聊天已成为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方式,占58.0%。由智能手机等做“玩伴”长大的青少年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基本的情感依恋;

五是过度使用手机危害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青少年儿童的视力极易受损,用眼过度很容易造成近视。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

这些建议亮了!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

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针对此现象,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从网络游戏类别、认证、时长、充值方面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游戏企业必须执行,并由文化和新闻部门审核监管。

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和网络游戏内容(是否包含暴力内容、不良语言、性内容等),可从早教类、管控类、限制类、禁止类等方面划分,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建立网络游戏产品分级制度,其中包括实行用户注册登陆实名认证分级(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身份证信息、手机号、人脸识别等),实行未成年人登入网游时段、时长监管分级,实行游戏充值限额分级等。

同时,他认为应建立网络游戏分级监管与评价机制,包括建立第三方网络游戏分级监督及评价机构,试行行业自主监管,制定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新闻出版局等部门负责加强网络游戏分级审查监管,对违规企业依法加大处罚。

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为未成年人配备专用智能手机

既然互联网学习是趋势,能不能设计一款未成年人专用的智能手机?可以满足通信定位功能、能辅助课堂教学,并且可以控制使用手机时长,还能对网络内容进行管理……相信有这样的手机,家长和老师就放心多了。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领衔提出了《建立未成年人专用智能手机准入、管理和使用制度的建议》,并建议国家尽快立项,集中攻关,尽快颁布实施《国家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未成年人保护规范》,利用产品和服务规范帮助学生远离网络沉迷。

张志勇建议:一是要明确学生、教师和学校可以使用智能终端产品的范围,既确保学生在校时间不被手机游戏侵占,又要发挥智能手机在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要明确学校对儿童专用智能终端产品的使用管理办法,避免因老师没收学生手机等带来纠纷事件。三是要全面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张雪:尽快完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监管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学业荒废、校园欺凌,暴力倾向增长、人际关系疏远,甚至诱发犯罪。”这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雪忧心不已。

张雪调研发现,导致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游戏商社会责任不强,未成年人获取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缺失,家庭功能缺位等。对此,张雪建议,加快立法步伐,明确部门监管职能,加强防沉迷技术研究与应用,利用大数据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严格限控,并督促行业自律。此外,应当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价制度,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并快速处置,建立黑白名单,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

在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帮扶方面,她建议,建立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矫正和帮扶的社会机构,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建立未成年人网瘾矫正专业机构,研究部门、高校及医疗机构等参与其中。建立网络保护教育综合平台,面向全社会进行网络保护教育,大力推进网络素养教育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张雪认为,须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建立网络游戏沉迷问题预警干预机制,加强农村学校网络安全教育,针对农村教师和家长开展培训,建立家校协同的学生成长跟踪平台。

孩子沉迷手机没节制?

家长一定要学会这3招!

① 约法三章,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

面对孩子日渐沉迷手机,多数家长采取过粗鲁的方式:没收手机,砸了手机,情到不可控时,还打过孩子。哭过,闹过,绕了一圈,发现问题仍在原地等你。

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如事先与孩子约定手机使用时间来得有效。家长可以抽出10分钟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例如:

·  手机不可以带去学校,孩子要学会和同学面对面交流,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

·  孩子出门玩耍时,可以要求不带手机出门。

·  小学生:周一至周五19:30,周末21:00,准时将手机收走,并且关机;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开机,嘱咐孩子不要出门借手机。

·  初中生:平时住校,周末21:00准时收走手机,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开机,嘱咐孩子不要出门借手机。

·  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至于具体玩多久,由家长和孩子商量后决定。

·  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就收走孩子的手机作为惩罚。

② 转移孩子注意力

把这5条坚持一个月时间,一份坚持一份收获,做到不心疼、不放纵、不妥协,才能一点一点地从孩子身上拿掉对手机的依赖。分享一位妈妈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的小故事——

有一天,东东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手机,竟然发现手机上贴了一张小纸条:

妈妈从今天起对你的手机进行干涉,手机已经设置了密码,每天不定时更新;

你每天要完成表格里随意被挑选的3件家务,完成之后你会得到你的密码!

这项新规定将会持续3~4周,视情况做调整。

如果你接受,那就开始行动,中午12点前不能完成,你就得不到密码了,先去拖地吧,加油,我的孩子!

东东当时又气又恼,一按手机就是输入密码的界面,加密的手机对东东来说毫无用处,他只好乖乖听从妈妈的安排。

他拎着一桶水,拿着拖把楼上楼下来回跑,将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当他弯腰拖桌子底下的地板时,发现桌脚粘着一张纸条:不错哟,完成了第一件家务,请将自己的书桌整理干净吧!

当他将自己凌乱的书桌整理干净后,发现了桌子中心另一张纸条:真棒,妈妈看到你的努力了!请出门将垃圾倒了吧,你会找到你要的密码!

东东拿起家里的垃圾袋出门,隔壁开小卖部的阿姨喊住了他:“东东啊,你妈给你留了张纸条,说12点前看见你拿着垃圾出门,这纸条就给你,12点后就作废。”而纸条上写着的正是手机密码。

不得不说这个妈妈的新规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还养成了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事实证明,一周后,东东不再对手机过分迷恋!

③ 最重要的一点: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不禁会说,我试过和孩子约定手机使用守则,但是没有用。那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份守则只针对自己太不公平了。在孩子禁玩手机期间,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坚持!也就是说家长要以身作则!

陪孩子时,不玩手机:当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无论是陪写作业还是陪玩,可以提前将手机静音,并且不让手机暴露在孩子眼前,保证家长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

孩子闹脾气时,不拿手机哄:孩子是情绪多变的物种,有时候谁也没惹他,他自己一个人生闷气或者来闹闹你,家长觉得烦,怎么哄都不听,这时候就祭出了大法宝——手机。而孩子的手机瘾多半就是这样染上的!

家长态度要坚定:如果家长已经开始实施如何解决孩子玩手机的方法时,态度一定要坚决!要让孩子看到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同时,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