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院长李铭俊: 疫后中国企业必将助推世界经济复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园

【导读】疫情后,中国企业如何走出低潮?中国管理教育如何为之助力?为何说中国管理教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案例如何走向世界?日前,文汇报记者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教授,听他细述管理教育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国企业家。

李铭俊,工学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教授,2015年3月起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

疫情暴发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申请人数并未下降

文汇报:疫情在全球暴发后,各行各业都遭到了冲击和挑战,作为社会经济毛细血管的中小企业尤其首当其冲。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的商学院,中欧师生精诚团结、共克时艰。我很好奇,中欧秋季班的招生是增加还是降低了?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李铭俊:我们2020级MBA申请人数略有上升,申请者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是在短期经济疲软的态势下,管理教育往往越能凸显其自身价值。

实际上,这个现象透露出了管理教育的一个规律:一所商学院的发展,与其所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长期概念,不会被一两次小概率事件所左右,比如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工商管理学院依然颇受欢迎。

纵观全球管理教育的发展路线图,会发现它也是一张反映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图谱——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欧洲,传播至亚洲,并于中国逐渐显现个性与特色。

1894年,美国的GDP总量超过英国跃居全球第一,而美国第一家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就在1881年创立,现在它是宾夕法尼亚大学12所学院中最具声誉的一所。当时美国经济亟待发展、企业渴求成长壮大,需要有识之士贡献智力成果,所以企业家约瑟夫·沃顿先生及时捐赠创建了沃顿商学院,让管理教育和企业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之后,哈佛大学创建了自己的商学院,并于1908年首创了MBA学位。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用于课堂讲授和讨论,在培养高端企业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非常有益的探索。其后,美国其他几所大学的商学院陆续建立。二战结束后,欧洲百废待兴,经济亟待复苏,此时,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在法国诞生了,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等国家随后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商学院。

1984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前身——中欧管理中心成立。1994年,中欧正式建院。1997年之后,中国高校里的商学院迅速发展。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有250多所院校运营MBA项目,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体量需求,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技术革命、新技术应用、新商业模式的迭代速度,中国管理教育依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上述发展轨迹来看,管理教育的成长与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繁荣会催生对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大量需求,商学院如果能把握机遇,就可以快速脱颖而出。

2019年11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刚刚度过自己的25周岁生日

管理教育的发展足迹表明,亚洲将是全球经济重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Dipak C. Jain)教授是全球知名的市场营销学教授,他从印度远赴美国学习管理教育,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商学院教书,之后他担任了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院长。此后,迪帕克教授又在INSEAD担任院长。2017年,他来到中国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迪帕克院长说他很幸运,先后参加了凯洛格商学院的百年校庆、INSEAD的50周年校庆和中欧的25周年校庆。

去年11月,我在中欧25周年校庆仪式上曾提到,全球的经济重心会转移至亚洲。即便全球遭遇了共同的疫情危机,亚洲地区受疫情影响程度低于美欧,也可能先开始经济复苏。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复苏的主力军,所以,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的管理教育其实是迎来了一个挑战中的机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五地校园,从左到右:瑞士苏黎世、北京、上海、深圳、加纳阿克拉

对全球化的态度是中欧成功的关键

文汇报:从您的梳理来看,中国的管理教育可谓生逢其时。中欧去年刚刚度过25周年校庆,在您看来,中欧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李铭俊:中欧1994年在上海正式建院,接着先后在北京、深圳、非洲阿克拉、瑞士苏黎士设立了校区或教研基地。受益于中国政府和欧盟的紧密合作,中欧在短短四分之一世纪里取得了快速发展。中欧的发展历程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顺应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迎接全球化。在这个阶段,中欧致力于“建立一所不出国就能留学的商学院”;第二阶段是融入全球化,中欧坚持的定位是“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商业领导者;第三阶段是共同推进全球化,培养世界发展所需要的全球治理人才,这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定位完全不一样了。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三位特聘教授,从左到右:拉米、拉法兰、德维尔潘

中欧“大师”组建遵循“全球广度”

文汇报:在2020年《金融时报》的MBA排名中,中欧名列全球第五;在2019年《金融时报》EMBA排名中,中欧也是全球第五,中欧成为上海的国际化和合作办学的一张亮丽名片,让上海引以为豪。一般来说,衡量商学院是否成功,要看学生就业率。而中国教育学家梅贻琦在评论清华大学时,以“大学在于有大师”来评判。您觉得这一点适用于商学院吗?

李铭俊:对于管理教育而言,教师和学生是其成功的两个支柱。无论是教师的招募还是学生的培养,都有一个衡量目标,即我刚才提到的中欧的定位——“中国深度、全球广度”。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中欧教授队伍的构成。

目前我们约有70位全职教授,其中近60%是外籍,因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了,他们的国际化教育背景为他们了解最新的国际潮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授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们讲课PPT上的数据一直要更新到授课前一晚;课堂讨论的案例不仅是企业成功经验,也有企业失败的教训;学校的一些经济学教授还会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新技术和新模式给企业带来的变化。

我们的另一个特色是每年从全球聘请近百位各领域的优秀访问教授,同时设立了特聘教授席位。他们中既有专家出身的大型国企原领导,也有学术背景深厚的国外政界领导者。比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他近期荣获了习近平主席颁发的友谊勋章,目前他也是学校的欧方理事;有法国前总理、前外长德维尔潘,他具有极深的学术功底,每年会来学校4次,给中欧的学生授课,同时访问企业、出席论坛演讲等;又如前WTO总干事拉米,学生可向他学习国际贸易组织改革、国际贸易体制等方面的知识。组建如此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教授队伍,在国内乃至亚洲的商学院里,我们是“吃螃蟹者”。

中欧案例精选丛书

倾力建设中国案例库,终于入选世界三大案例库

文汇报:去年贵院院庆时有个好消息传来,即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已经接纳中欧所提交的案例,这意味经过25年的努力,中欧自主开发的中国主题案例走入世界三大案例库,这也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您能分享贵院是如何推动案例建设工作的吗?

李铭俊:现在全球工商管理教育领域有三个主要的案例库,第一个是哈佛,它在全球很有影响力;第二个是加拿大的毅伟,他们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第三个是欧洲案例中心。之前,我们的案例已经进入了欧洲案例中心和加拿大的毅伟。在学院25周年校庆的前一天,哈佛商学院正式通知我们,中欧成为哈佛案例库的全球合作伙伴。这意味着中欧案例可自行提交哈佛案例库,是更上一层台阶的合作形式。当然,中欧案例能进入世界三大案例库,也是学院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

众所周知,案例教学是管理教育领域的主要教学方式。因此,当我们迈过“融入全球化”这个阶段后,就非常注重案例的积累。在上海,中欧牵头和13家商学院及浦东干部学院一起建设“上海MBA课程案例开发共享平台”,并上线了以“聚焦中国问题、坚持国际标准”为定位的“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ChinaCases.Org)”。截至目前,这个案例库已收录了近1500篇中国案例,其中约40%是中欧教授所开发的。这些案例对上海有MBA学位教育的所有学校开放,目前也和国内知名大学进行案例资源共享。五年前,中欧规模最大的课程——EMBA课程所用的案例主要还是以哈佛为代表的海外案例,比例约60%,中欧自己开发的中国主题案例使用量比例不到40%;但近一两年有了很大变化,中欧的案例使用量比例超过60%,海外案例比例逐年下降,其中哈佛的案例使用占比下降到约20%。通过举办全球范围的中国主题案例竞赛和案例培训等途径,我们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管理教育学者开始使用中欧自主开发的中国主题案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大师成长营”现场

让外国教授讲中国案例,输出中国故事

学院已经连续5年举办面向全球的“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最佳案例奖”评选活动以及“案例大师成长营”培训活动。全球案例竞赛旨在鼓励海内外商学院教师开发并提交中国主题案例,经过专家委员会严格的评审流程,在达到入库标准的案例范围中评选出获奖案例。中欧“案例大师成长营”培训活动,目前已举办了14期,全程由中欧教授进行中国主题案例教学示范并分享自己的案例开发与教学经验。目前已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家商学院的960多位教授参加中欧案例培训,每次培训每所学校只能派1-2位教授来参加,而且必须由院长写推荐信,我们为其提供免费培训机会,非常受欢迎。这样中国案例就随着各国教授流向海外,输出中国故事。

最近几年,很多欧美商学院的EMBA课程都开设了“中国模块”,他们把学生带到中欧,由中欧安排,既有中欧教授讲课,又去企业参访,取得了非常积极的反馈。有很多中国在做的事情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双十一”一分钟销售额100多亿元,第二届“进博会”短短五天就有700多亿美元的成交额,他们感到难以理解,通过中欧组织的课堂案例教学和企业实地参访,到了中国亲身体验了才有所体会。他们认为,了解这些为今后和中国合作打开了思路,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中欧校友企业金昇集团

与商业实践同步的案例怎样写成

这些案例是如何写成的呢?我们的教授会定期例如每隔半年甚至三个月去案例企业调研,持续更新自己所开发的案例内容,有时还会邀请企业领导人到中欧课堂上参与教学讨论,或是中欧师生到案例企业进行实境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持案例与商业实践的同步。有的教授讲一个系列案例要发五次案例材料,一步一步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地剖析,这是很难得的。

以中欧全球化研究中心对江苏金昇集团的案例跟踪开发和企业实践指导为例,金昇集团是一家生产高端制造装备的企业,涉及产业领域很广,在国内市场获得发展后,开始在欧洲兼并收购了一些当地企业。 按照中欧教授的案例研究发现,它采取的是“轻触式并购(或收购)”,既保留了欧洲企业的体制和员工,又按照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对收购标的企业进行重新定位。基于持续的案例跟踪开发和研究,金昇集团领导不断得到学院教授的指导,取得了卓著的业绩。

目前,学院正在考虑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和兄弟院校的合作,加强和校友企业的互动,共同推动案例建设工作的继续发展。

中欧MBA和EMBA课程连续两年排名世界第五

全球治理人才是现阶段培养企业家的目标

管理教育究其本质是服务业,它和其他服务业企业如金融服务机构、会计师行、律师事务所一样,应该随着客户的足迹而发展。我们服务的企业已经走出去了,我们也要同步为他们“走出去”服务。而这个服务的初心,就是培养符合这个时代发展需要的企业家。

中国的管理教育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全球16500余家商学院的竞争,另一方面,我们有亚洲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好机遇。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整体低迷,亚洲地区的企业早于其他地区复工复产。东北亚的中日韩合作、中国和东盟的“10+1”合作机制等,都有较大的潜力。中国的经济复苏日见成效,仅上海展开“五五消费节”一个月间,线上线下销售额就达到2500亿元。亚洲的发展使得该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和庞大,而中国的理论研究、商业研究都已经走到了领域前沿,有专家认为,我们已基本建立了中国管理教育的特色。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商学院要思考自身的定位对中国和世界今后一百年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因此,中欧25周年校庆时,我说“时代赋予中欧以重任,中欧定不负这个时代”。中欧培养的企业家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考虑商业的成功,更要考虑对国家、对全球承担的责任。

九峰医疗移动体检车及随行团队

关注疫情下的中国企业实践与案例

疫情发生后,我们的校友企业有不少创新之举。比如在疫情之初,就有校友企业把原来生产净水器的车间改建成口罩生产线;有专注于生产医药检测产品的校友企业研发了快速检测的相关产品,在全国上千家医疗机构推广使用;有校友企业搭建了远程医疗平台,覆盖了全球11000多家医疗机构,连接400多个隔离病区,服务了几十万的病人;还有校友企业自主研发人工智能体检车设备,为发热的隔离患者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测。

关于疫情会使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发生哪些转变,中欧的教授和校友企业组织了很多场分享。有观点认为,目前全球供应链中处于中国的部分比如精密仪器、机械、汽车通信设备等具有一定刚性,不会很快转移出去。另外,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大大降低,即便出现全球经济衰退,传导至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会形成独特的中国案例,中欧会以此次知识抗“疫”为契机为中国的经济崛起贡献一所商学院的力量,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一份中国智慧。

作者:李念

照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提供

编辑:李念 刘梦慈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