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这部荧屏上的当代老北京风情画卷,给出了人们如此热爱北京的理由

“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北京的什刹海自古以来是文人争相歌咏的风景胜地,如今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以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开放包容的中国精神吸引着全世界友人的目光。

电视剧《什刹海》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以什刹海胡同为背景,讲述了宫廷菜名厨庄为天一家人琐碎而又充满烟火气的百姓生活,深刻展现了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勤劳奋进,崇德敬业的时代精神。《什刹海》由华夏视听、维乐嘉禾影业、猫眼娱乐、鹿鸣影业联合出品。

该剧自7月10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后,收视一路走高。广电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其最高收视率1.502%;酷云最高实时直播关注度1.8032%,强势领跑收视榜。此外,该剧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什刹海#高居热搜榜第二位,引爆网络。凭借独特的北京风情、接地气的百姓故事、鲜活的人物和演员精湛的表演,《什刹海》好评如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更被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文点赞,被誉为“舌尖上的什刹海”“老北京的当代风情画卷”“满满京腔京韵京城美食,让京味儿剧迎来新拐点”。

日前,《什刹海》在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举办了研讨会。主创代表与专家学者、热心观众分别从主题思想、艺术特点、创作经验、时代价值等角度对《什刹海》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解读,并一致认为该剧为京味剧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与启发,堪称现实主义题材剧的标杆之作。

谈文化价值:

对北京文化和北京平民文化,做出了精彩概括

《什刹海》通过展现庄家人的生活万象,展示了老一代与新一代的碰撞、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的交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彰显了北京人、中国人不怕挫折、昂扬奋进的精气神。剧中,厨艺的传承、父与子的矛盾、中外文化的碰撞、事业上的挣扎、心灵的归属等,共同构成了一段五味杂陈的中国故事,生动展现了温暖的人、温暖的艺、温暖的事和温暖的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什刹海》给了业界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第一次对京都文化和京都平民文化,做出了非常精彩的概括。他从北京历史和京都文化入手,从《什刹海》片名切入,评析了这部剧的独特价值。

“水是城之韵,海为水之大。‘什刹海’这三个字就是巨大的包容性。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只有北京敢在城中造海,这本身就是一种气象。《什刹海》第一次以什刹海为载体,用平民视角从历史到现实,书写了京都文化的博大、包容、开放,体现了京都文化的魂魄。他表示:“这部剧采取了白描或生活流的叙述方式来表现当代什刹海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传承与创造,没有刻意营造强情节、强悬念和戏剧冲突。真正的现实主义就是用生活的本来样子表现生活。《什刹海》便是如此,有‘行云流水之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也表示,《什刹海》体现了一种文化气势,一种气魄,引领了京都文化影视创作方向。“这是一部北京味的剧,整体健康向上,把历史和现实勾连了起来。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们非常需要一部反映伟大复兴中,用城市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戏。《什刹海》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则从“情义”角度肯定了《什刹海》的文化价值,“这部剧是情义之作,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非常成功。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仁义礼智信’通过剧中多重人物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告诉了大家黄金有价,情义无价。充满情怀,温暖人心,同时凝聚了中国精神。在这个层面,《什刹海》是一个优秀代表。”

谈艺术特色:生活化叙事展现北京文化

从什刹海看北京,从北京看中国,以小家看大家。电视剧《什刹海》以什刹海庄家人的工作与生活为主线,通过一家三代人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以小见大地展现什刹海镜面折射下的北京风情画卷,凸显了飞速发展的中国和不断提升的人民生活。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这座城市的魅力究竟是什么?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是怎样的?现代文化与古老文明为什么能在这里很好地交融?为什么我们如此热爱北京?《什刹海》告诉了观众答案。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从京味剧和北京文化的表达角度给与了《什刹海》高度评价,“这是一部展现当下老百姓生活和时代发展,具有浓厚北京文化意韵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它的核心立意是表现一种文化在快速发展时代中的传承与变迁,散发出纯正、醇厚的北京味道。正是这种文化韵味,让我们看到了创作者在文化自觉上的一种德。”

在他看来,表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什刹海》符合文化的这个定义,体现了北京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民以食为天,所以叫庄为天。吃什么,怎么吃,《什刹海》的故事核心就围绕着厨艺和餐饮展开。吃什么、怎么吃当中又把北京人所遵循的那些老理、老规矩还有新潮、新人、新观念做了综合性的表达。”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也表示《什刹海》是值得反复观看,反复品味的一部剧。他用“四个结合”评价了《什刹海》:这个戏不是以强情节取胜,而是以娓娓道来的散文化笔法和叙述风格赢得观众。所谓‘四个结合’:一是百姓故事与城市国家融合在一起;二是胡同日常与精致生活融合在一起;三是传统文化与青春时尚融合在一起;四是风情画卷与世道人心融合在一起。”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则用三个“有”评价《什刹海》,有意义、有意思、有启示。“所谓有意义是指《什刹海》彰显了中国风范、时代风采和北京风度;有意思是指它罕见打造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群像,生动展现了浓郁的北京风情和北京味道,令人回味无穷;有启示是指《什刹海》启示了今天的电视剧到底往何处去?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电视剧要强调正能量;二是剧集创作要以人民为导向,接地气;三是电视剧创作要有工匠精神,好剧多磨。”

《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李跃森认为《什刹海》是近年来京味剧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该剧最大的亮点,是用日常生活叙事,生动体现了普通百姓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创造建设,把时代建设和文化传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总结了《什刹海》的三个特点:“第一是用大格局书写小人物。它写的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但是没有流于琐碎和平庸,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这些人物,写出了北京历史文化积淀在人物身上所形成独特的品格,写出了时代发展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也写出了时代精神与人物命运的同步发展;第二是它改变了以往家庭剧惯常的苦情叙事,赋予了人文内涵的现代主义精神;第三是这部剧体现出了一种中正平和的美学风格。”

演员连奕名作为主创代表现场分享了创作感受。他感叹这部剧在传扬中华美食,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方面做得非常好。回顾拍摄历程,他表示这部戏拍得非常和谐,演员合作默契,进入状态很快,“这个戏我们三天就全进入了状态,因为我演的角色放荡不羁,混不吝。刘佩琦老师,曹翠芬老师三天以后就特烦我了,看见我就皱眉头。”

谈作品影响:

央视一黄播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材电视剧,向世界展现中国发展变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申积军这样评价《什刹海》:“触发人们在时间维度上思考历史、现代和将来,在空间维度上思考北京与中国,中国与世界。在审美上,这部电视剧通过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手法,塑造了一群普通人丰满的艺术形象,这些人物遵循着社会规则、道义、传统、文化,每个人的性格弱点都成为他们的个性特点,真实可爱。”

他表示,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中宣部领导下,相继播出了《一个都不能少》《花繁叶茂》等脱贫攻坚电视剧作品,引起了社会热议。《什刹海》则是总台在央视一黄播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材的电视剧,同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什刹海》在央视一套热播更对北京市西城区和什刹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郁治表示这部剧通过普通的百姓生活,宣传了党的政策,反映了北京市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展现了整个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以及老百姓生活的种种变化。

“《什刹海》,简单、明了,一看就知道是北京,再往细里一品,是在我们西城。这部剧为西城区乃至北京市的宣传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什刹海》这样写西城,展现北京城市美好生活的优秀影视作品展现给大家。”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海峰坦言看到《什刹海》中的一些场景曾几度落泪。因为剧中的每个场景,他都是那么地熟悉。“这几年在市委、区委领导下,什刹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按照蔡书记的要求,我们在让什刹海静下来、慢下来方面做了很大的文章。现在看什刹海,真是付宁导演在剧中拍摄的这种蓝天、绿树、屋檐、胡同,是一个非常美丽宁静的什刹海。”小人物,大视野,从北京看中国,以小家看大家。他高度评价《什刹海》是一部国际视野下,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的现实题材剧。

什刹海当地居民曲永敏则从一个普通观众角度表达了对这部剧的喜爱,“生活在什刹海边,我对什刹海有一种独特的情怀。所以听到京味十足的台词说出来,特别亲切。《什刹海》用庄家一家人的生活,折射出了我们什刹海家家户户的真实生活,展现了什刹海老百姓的善良、正直和包容。整部剧充满了正能量,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什刹海,了解了我们的生活,了解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王彦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