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师?设计师!浦东“微更新”给老社区变出“梦想公园”

只减不增——在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上海公布未来20年建设用地发展目标。

这意味着,“白纸上画图”的时代一去不返,未来更多的是基于“老底片”的修补、改造、重塑。

在上海,“城市更新”的定义已在改变——重视“大”的同时也不忽略“小”,既重塑城市天际线,也花力气去激活那些小小的社区和街道。

今天,浦东新区公布“2019年度缤纷社区优秀项目获奖名单”,由106个项目清单内的37个项目报名申报参加评选,涉及23个街镇。最终,按“优秀项目”“优秀小微项目”“优秀自治项目”组,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

▲8月19日评选现场

今年是浦东“缤纷社区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截至目前已产生287个改造点,今年实施项目累计80余个,继续聚焦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9类公共要素——口袋公园、街角空间、运动场所、活力街巷、慢行网络、林荫街道、公共设施、艺术空间、透绿行动。

城市灰空间“变脸”江南园林

▲昌五小区的围墙,经设计妙手,从边缘变成景观。

“半月湾 昌里园——昌五小区围墙绿地改造工程”获本次“优秀项目”一等奖。昌五小区归属于周家渡街道,是一座工人新村,小区临街围墙老旧破损,围墙与建筑之间的长条形空间从社区内部空间看是尽端,稍不注意就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属于居民区围墙与建筑之间比较典型的边角地,居民希望将其改造成带有绿化观赏性的围墙。

▲改造之前。

更新方案以这次改造为契机,将围墙连同这块边角绿地打造为一处富有江南园林意境的社区公园。江南园林讲究借景、对景、框景,以及应四时晨昏的变化,移步换景。改造后的围墙采用空心砌块透绿,既借景又非传统借景,空心砌块随着日影移动打造的韵律光斑带有现代艺术的意味;围墙退后到社区内,给街边让出了一条可坐可游的廊道,进退之间,砌块两边的观望让这道围墙生动起来;素混凝土勾勒的月洞门,既框出了景深,又框出了禅意;短短400米,回廊曲折,着眼都是水泥、砌块等极现代简朴的材料,却有着江南园林一唱三叹的意境。

▲昌五小区围墙改造之后。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缤纷社区”建设所指向的“微更新”,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微”,是指微小空间、微小问题、微小投入;另一层是“更新”,一定要有新的、好的体验和感受。其最大魔力还在于激起一股新生之力,给城市“灰空间”施以魔法,换来新提升。

▲永建路口袋公园。

同样获得“优秀项目”一等奖的“金桥镇永建路口袋公园建设”,将视角聚焦于一处过去令人掩鼻唾弃的垃圾站,同样运用了江南园林的概念,把社区垃圾站隐于浓浓绿意之中。

▲改造之前。

月洞门、竹林墙、林间小径……这处口袋公园虽然布局紧凑,但江南园林中的典型元素悉数包含,整个是一间精致范的江南园林。有意思的是,在小公园的深处,还有一座垃圾站。“永建路垃圾站及周边区域改造工程”是将原先的垃圾站和河边的一块空地“打包”一起进行了升级改造,让缤纷社区与环保同行,也提升了文明创建的品质。

▲永建路口袋公园。

沿着永建路进入公园,迎面可以看到绿化带里一堵方形圆孔的景观墙,上面写着“忆江南”三个字,勾起人们对金桥镇传统文化的一丝记忆。公园整体布局呈“8”字形,一半是以绿化为主的花园空间,另一半以居民活动为主,有凉亭、坐凳等设施,为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休憩、交流的活动场所。开阔部位布置了水珠状的镜面不锈钢造型,圆润的形状除了能当座椅以外,还有类似哈哈镜的功能。传统形式的凉亭以现代的钢结构为主建造,在现代工业风中表现出传统意境。设计师表示,金桥作为书画之乡,设计中采用现代空间手法和江南园林的特色相结合,为居民打造一个新江南风格的口袋小公园,保留人们对江南传统文化的记忆。

▲永建路口袋公园。

据了解,口袋公园区域面积约1800平方米,保留了原址的景观树木,景观墙、隔墙选材以简洁素雅的清水混凝土为主,易于打理,有利于环境保护。站在金海路桥上远望,公园和垃圾站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简约、素雅,给金桥镇居民增添一处休闲、娱乐、小憩的空间。

直接切中社区公共空间软肋

“下得了社区,才是好规划师”,这或许是近年来最接地气的空间设计口号,也透露了从空间的规模生产到社区的人性化改造的风向转变。

“自行车棚太乱,车子放不下,能否扩大?”

“中心花园曾是小区的看点,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是时候改头换面了。”

“我们应该对自己居住的地方负责,所有业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发现社区需要改造的地方,及时反映。”

推进之中,项目团队总能接收到这样或那样的居民诉求,聆听、收集、调研、征询、反复核证,最终希冀用规划设计“魔力”点亮城市公共空间。

理想的社区公共空间,应该是老百姓可以安全又舒适地停留和活动的地方———小朋友嬉戏玩耍,年轻人谈情说爱,大叔大妈能跳广场舞。

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是丰满与骨感的真实写照。比如,有些社区绿地过于重视观赏功能,忽视了人的参与性;而理想的绿地应能包含多样活动,美观之余便于交流活动。有些广场设计不太合理,导致车辆乱停,行走不便;理想的广场应利用两栋楼之间的空地,改建小广场,增加设施和景观小品,提供休闲空间。不解决空间中存在的这些小毛小病,日久天长,不仅有碍观瞻,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缤纷社区行动计划”的意义就在于此,让老百姓的身边、窗外、家门口,成为“小美”的典范。

“2019年度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建设优秀项目评选”活动由浦东新区规划资源局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浦东新区规划管理中心承办。评审专家组由缤纷社区导师,市、区资源系统的相关专家以及社会学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组成。考评中,综合考虑“五个度”:高度——项目选择立意有一定高度;深度——项目方案设计有深度,体现出城市精细化改造;显示度——项目建成后有亮点,能被周边居民所见;满意度——居民使用后,满意度和幸福感能显著提高;集中度——尽量能一次性解决居民社区中的多个问题。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徐妍介绍,“缤纷社区”建设里很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居民的参与,居民的笑脸可能就是对项目最好的认可。社区微更新既讲究“设计”,更讲究“社计”,讲究社会各方的参与。她特别提到了“缤纷社区”建设中所应用的“一图三会”制度,基本建立了“多元共治”治理模式。

据悉,“一图三会”包括缤纷社区建设规划总图,“三会”是指项目选点听证会、设计方案协调会、实施效果评议会。在浦东新区规划资源局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街镇在总结过去居民自治经验的基础上,自行积极开展“一图三会”,邀请驻地单位、社区居民对为公共空间改造和社区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表示,“缤纷社区”建设非常实在地将原来有些脏乱的环境改变了,同时也丰富了居民的日常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展望未来,他坦陈,微更新项目应逐渐剥离掉“工程”影子,在空间营造的基础上,变成一个人人可及可用的社区营造场所。

作者:史博臻

图:浦东新区规划管理中心、设计团队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