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92岁人民教育家于漪谈师者担当:“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

“老师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老师的‘立足点’不能只在地上,如果只站在地上,视野是有限的。老师一定要有战略视野。”

                                                ——于漪


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新学期开学首日,本报记者走进沪上大、中、小学,采访报道让学生铭记一生的“第一课”。

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92岁的人民教育家于漪接受文汇报专访,谈“五育并举”、谈人才培养、谈教师使命——

【前言】

92岁高龄的于漪先生,依然关心着教育,依旧在思考,且思维异常敏锐。

记者近日造访于漪先生家,事出有因。不久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发文,要求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目前,上海正在研究制定劳动教育“十四五”规划,进一步细化顶层设计。

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落实到教育教学层面,具体要怎么做,如何见成效?

此次求教于漪,是因为她有经验,最可能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上世纪八十年代,于漪出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期间,曾推动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让人难忘的是当时师生们一起劳动打扫校园、实现校园自治管理的场景。一度凋敝的校园在她和学生们的手里,成为了一座四季如春的花园、一方育人的净土。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一个也不能少。”这一教育信条,于漪恪守多年。在这位人民教育家的心里,这是“人才培养顶顶重要的事情”。做好这件事,考验着所有人民教师的责任心。

这次接受采访,于漪讲的一番话,让记者久久难忘:“老师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老师的‘立足点’不能只在地上,如果只站在地上,视野是有限的。老师一定要有战略视野。”

正值教师节来临之际,于漪这番浓缩近70载教学经验的感悟,是对全体人民教师的寄语、厚望,也是一份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01

基础教育必须做抓好“两全”,这最重要,也最难

“我们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书柜’、‘书橱’。如果孩子都弱不禁风,风不能吹、雨不能打,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日后还怎能对他们委以重任?!”

文汇报:“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劳动教育被一些老师认为是最难的,都知道对孩子健康成长很重要,但一度不被重视,您觉得这个难题的症结在哪?

于漪:从事教育的人,秉承正确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因为认识上的模糊,就会导致实践中的盲目。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什么是最根本的、必须要抓住的问题?答案很明确,要做到“两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有教无类”。这个理想从愿景变成现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发展,从城市到农村,“读书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对一个人来说,接受教育就是脱离愚昧的开始,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让一个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而对国家来说,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教育的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出人”——培养一大批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的普通劳动者。

如果教育工作者的心里都能装着这样一幅“人才图景”,能站在国家层面、对人才有全局的思考,那么不管是一线教师、校长还是教育管理者,就会意识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坚持全面发展,底子要宽,为孩子们将来茁壮成长打下基础。

我以前当班主任的时候,最重视的就是孩子的身体。记得有些十来岁的男孩刚到学校住读时身体素质很弱,个别的孩子还尿床,这怎么办?锻炼呗!不管男生女生,都要在操场上锻炼。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步,我跟在他们后面,虽然当时我刚刚做了一个大手术,但也跟着他们一起跑。

这些娃娃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他们不仅需要知识,也需要健康的体魄。我们的学校、教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书柜”、“书橱”。如果孩子都弱不禁风,风不能吹、雨不能打,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日后还怎能对他们委以重任?!

在基础教育阶段,老师们一定要清楚,我们面对的不是已成年、已基本确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而是尚未成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必须要全面,要在他们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要让他们有“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既要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在社会自立、自足的生存本领,也要让他们有判断力、有鉴赏力。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俗——在娃娃成长、发展的关键时候,要让美浸润他们的心灵,要让他们明辨是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要激发年轻人“对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邪恶事物不可容忍的态度。”

但坦率地说,这既是基础教育最重要、但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人才培养的成效是在几十年后才慢慢显现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定力和韧性。当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升学率等目标而短视,千万不能用习题把孩子们的时间填满。

这些年,我们的教育进步巨大,但也遇到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求解。从现实情况看,知识的“砝码”越来越重,这固然没有错,但决不能因此而挤压劳动教育的时间。在培养人才时,德智体美劳的关系一定要把握好。劳育很特殊,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和德、智、体、美有着十分微妙、相互串联的关系。


02

告诉孩子劳动依旧最崇高最光荣,战“疫”就是最好的教材

“今年的疫情防控战,就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告诉我们所有的人:步入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劳动给人带来的光荣、崇高感,劳动的神圣性一点也没有逊色。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文汇报:可否请您具体谈谈劳动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于漪: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劳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但教育工作者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如何把“劳动最光荣”的信念深植到今天的青少年的心中,让他们沿袭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和传统,在长大后能继续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教育要回归育人的初心,首先仍要解决理念的问题。劳动为什么如此重要?我觉得,今年以来的战“疫”就是最好的教材,没什么比这场疫情更有说服力。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众志成城,打赢了今年的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在全球蔓延,也带来一次比较:为什么我们国家在疫情防控上更得力、更显成效?

我每天都在看新闻,从我自己了解到的信息看,首先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人的生命权放在第一位。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不仅广大医护人员以生命相许,逆行出征、奋力救人,我在电视上还看到,在因疫情而造成人们生活停摆、宅家隔离的那段时间,无数快递、外卖小哥早早复工,挨家挨户去送东西,连一些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也一家一家地去送菜。在社区,不少志愿者日夜奔走在防控一线……记得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时,大家都在网上看直播。天上有北斗助力、精准“导航”施工,地上则有大量挥着铁锹的一线劳动者。这所有的人,都是用辛勤的劳动,在守护生命、守护大众健康。

可以说,正是创造性劳动和普通的人力劳动的紧密结合,才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这场疫情防控战也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在新时代的今天,劳动的价值,劳动给人带来的光荣、崇高感,劳动的神圣性一点也没有逊色。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要保持社会有序、高效运转,每个岗位都离不开兢兢业业的劳动者。打一个比方,这跟我们人体是一样的,每个器官都重要,都有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只是分工不一样,少了哪个,都会出问题。

回过头来观察今天学校的劳动教育,之所以在一段时间受到的重视不够,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可能跟我们将劳动分等级有关。创作性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些体力劳动的价值,则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在认识上还有误区。

很多流俗的观念,或许会遮蔽普通人的视线,但搞教育的人头脑一定要清楚。老师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老师的“立足点”不能只在地上,如果只站在地上,视野是有限的。老师一定要有战略性的视野。因为老师的工作是为未来培养人,是站在今天、培养未来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是为国民素质奠基,为民族的发展奠基。


03

培养劳动习惯涵养工匠精神,教师要担起育人的责任

“只要让学生拥有动手能力、劳动技能,建立了依靠双手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后即便遇到什么事情也都不怕了,跌倒了也能站起来。”

文汇报:记得您当初在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的时候,学校出现了很多领风气之先的新举措,一个凋敝的校园在您手里变成了花园,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可否谈谈当时您的想法。

于漪:当时这所学校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正在百废待兴之时。要把学校办好,风气很重要,要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可以说,要抓好这“三风”,劳动是起很大作用的。

我去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的时候 ,校园里都是黄土,教室门窗都是破的。不仅基础设施条件很差,教育经费也一度紧张。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学校里种的冬青树,不仅歪歪斜斜,里面还飞着很多红头苍蝇,环境真是脏乱差。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要真正润物细无声,就要实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当校长后,我在全校教工大会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学校最大的事情,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发展,什么事情都可以摆到桌面上来讲,背后的话我一句不听。”实际上就是希望告诉所有教师:学校要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有序的管理来教育学生。

当时在我们学校,种什么树、什么花,都是经过师生讨论后、我们自己动手种的。大家一起流汗、一起参加劳动,一起通过双手改善学校的面貌。那时的孩子,有不少是独生子女,进来时也是“娇娃娃”,刚开始打扫校园,听说要自己去挑粪、浇灌时,也叫苦不迭。于是,我和学校老师们都上阵、帮着学生们一起挑。

在深入参与校园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知识、见识,同时也接受了美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从一个最初凋敝、满是黄土的校园,到后来成为上海第一个“全国花园单位”,就是每个师生一起劳动的成果。我想,这也是最好的劳动教育,让同学们有成就感、获得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一切。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只要让学生拥有动手能力、劳动技能,建立了依靠双手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后即便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怕了,跌倒了也能站起来。

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的物质已经十分丰裕,现在的孩子们也在一个相对优渥的环境中成长,和过去相比,他们成长的环境更好了,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新的问题也开始冒出来了。比如,我们今天很多孩子没有好好从事过体力劳动,不知道什么叫“粒粒皆辛苦”。这不能怪孩子,但我们的老师要看到问题,要有育人的意识。

记得我在二师的时候,也跟学生们较过劲。在食堂里,我看到当时有的学生吃肉包子,把肉馅吃掉,包子就直接扔掉了。对于这种浪费粮食的现象,我是看不过眼的。当时,我就拿了一个脸盆,到食堂的泔脚桶里,把学生们倒掉的白花花的馒头一个个捡起来。我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去走,让学生们看这些白花花的馒头,希望他们有所触动。

当然,光做这些是不足以改变学生的。为了杜绝浪费,学校后来也在管理制度上做出改进。比如,针对女生一两饭吃不饱、二两饭又吃不下的情况,学校面向女生推出的1.5两饭;食堂也不断改进菜肴,多听学生的意见,改进菜肴的口味。我们当时还根据班级排食堂座位,看看哪个班级做到“光盘”。学校有了良好的风气后,浪费粮食的情况从此基本杜绝。

事非经过不知难,劳动对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亲身参与劳动,才会珍惜劳动的果实。

二师当时之所以要让师生一起参与校园劳动、在生活上自主管理,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就是要“两代师表一起抓”。我们是师范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所以,既要让在校的老师率先垂范,也要对未来的准教师们严格要求。

要知道,劳动都是很苦的。现在很多孩子之所以吃不了苦,就是因为缺少了劳动教育这一环。所以,今天的学校教育,仍然要重视劳育,要通过教育把劳动变成习惯,并在形成习惯后,涵养一种情怀,塑造一种精神。劳动精神的极致,就体现为工匠精神。

当老师的一定要明白,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相互促进的,“劳”与“德、智、体、美”可以串联,“五育”之间是深度融合、互补的。要真正落实“五育并举”,很考验教师的责任心。


04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工作,必须占领三个“制高点”

“当老师的人,必须要敬畏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个孩子交到你的手里,一定要教好。一定要记住,当老师的人,是不能懒的!”

文汇报:您有一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节来临前,可否给老师一些建议?

于漪:我中学是在镇江中学读的,学校校训是:“一切为民族”。可以说,这句话影响了我几十年,影响了我一辈子。当老师的人,必须要敬畏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个孩子交到你的手里,一定要教好。一定要记住,当老师的人,是不能懒的!

这些年,和教育界的一些后生分享我的从教感悟,我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工作,必须占领三个“制高点”:

一是要有战略高度。试想,一位老师工作几十年,要教多多少少的学生啊?所以,教师的质量很重要,决不能“短视”,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教育工作事关民族的未来。

二是要有时代高度。教育工作必须有时代的烙印。今天的孩子见多识广,接受信息、知识的渠道比过去多得多,老师要站稳讲台,必须要研究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要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时代的“活水”,课堂教学没有时代的“活水”,怎么能感动学生,打动他们的心?!老师如果不与时俱进,不加紧学习,又怎么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三是在跟基础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的比照中,体现中国教育的高度。我们要比的不是个人的志气,而是民族的自尊、志气。我们有大体量的学校,学生规模庞大,因地制宜办出中国教育的经验、书写中国教育的辉煌,广大人民老师的心里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我们既要点赞过去、为这些年来取得了非凡卓越的成就喝彩,也要再接再厉,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续写中国教育未来的新篇章。


作者:樊丽萍 吴金娇 图:袁婧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