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东方明珠和外滩,上海还有什么?”农工党市委:推动代表性城市文化地标保护性更新与功能提升

许多文化生态学家将城市文化地标与城市文脉视为城市的灵魂,可以说城市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品位浓缩,能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人文价值。今年上海两会上,农工党市委递交了《关于对标卓越全球城市建设需求,优化、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地标体系的对策建议》,建议编制“上海城市文化地标系统建设”专项规划,推动代表性城市文化地标的保护性更新和功能提升。

城市文化地标对于城市建设而言,主要有四大功能:强化对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记忆,凸显文化面貌,雅化城市形象,倡导城市文化精神。农工党市委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上海城市文化地标体系建设还不能与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目标与需求相匹配。城市地标结构体系不合理,单薄性与紊乱性俱存。课题组针对上海本土居民、外来常住人口、短期旅客和文化旅游学者的结构性调研显示,大约九成的受访者都将陆家嘴现代建筑(尤其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夏、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和外滩建筑群视为上海的首要、唯二的城市文化地标。受访者还会反问“除了东方明珠和外滩,上海还有什么?”由此反映出上海文化地标系统的单薄性,南京路步行街、新天地、豫园、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等次级文化地标与东方明珠、外滩建筑群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断层。同时,上海城市文化地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所欠缺,城市精神标识度和显示性也不够。

对此,农工党市委建议强化城市文化地标体系建设与更新的统筹与规划。首先,应该对标上海城市品格与城市精神,着眼“上海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编制“上海城市文化地标系统建设”专项规划。

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魅力的“塔尖”,仅仅有陆家嘴现代建筑和外滩历史建筑群是难以支撑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地标文化需求。农工党市委建议以全球化、现代化的价值标准,推动一批代表性城市文化地标的保护性更新和功能提升。同时,建议对上海博物馆(及在建的上海博物馆浦东分馆)、上海科技馆、中华美术宫、南京路步行街、上海老城等发展基础好、符合全球现代化价值观念的一批代表性文化场馆、街区进行保护性更新和功能提升,强化“专”、“精”、“特”、“新”,使之成为可与陆家嘴、外滩相比肩的顶级文化地标。

此外,农工党市委还建议学习借鉴伦敦、东京等顶级全球城市文化地标建设经验,“硬软结合”、“静动匹配”优化上海城市文化地标系统,既能彰显城市精神,又可以增添城市魅力。目前,上海文化地标体系存在硬件强、软件弱,注重静态、忽视动态,美学功能价值不够协同等短板,需要认真分析、总结和学习先进经验,推动上海文化地标体系整体性优化和提升。



  作者:占悦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