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让学生观众在家里“行万里路”

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它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在近日刚播出的最新一集《书本中的民居——古老村寨》中,节目带观众来到福清的东关古厝,这是古代一种寨堡合一的建筑,有90多间房子。小时候在这里生活过的姑娘小丽介绍说,祖先为了安全,以家族的形式组成半军事组织,共同抵御倭寇的侵扰,而古厝这种形式和功能的建筑就是这一目的的体现。

随着镜头,观众可以看到古厝的大门墙体厚度达到2米,坚固结实,给人以厚重和安全的感受。

大门上方还有3个小孔,这是其他地方的建筑很少见的。其实,这3个小孔的上部空间是一个巨大的水箱,当敌人想用火烧毁大门的时候,水箱里的水就可以流在大门上,挫败敌人的火攻阴谋。

进入前厅,古厝的挑高有7、8米的样子,采光和通风让人非常舒适。

有意思的是,由于古厝建筑之间还有类似卷轴的机构,可以在日晒雨淋非常强烈的时候,把露天的地方拉蓬遮阳、遮雨。

古厝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真是丰富了观众们的眼界。

之前还有一期“家在东北”,线索是部编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一文。在地处松嫩平原上、松花江畔的吉林省松原市,冬天要面临零下20多度的严寒。古人是如何应对这种恶劣天气的呢?他们把泥和草结合盖出泥草房,泥和草的建筑材质可以防止雨水把土都刷下来。并且,由于北方的冬天寒冷的热胀冷缩,东北的黑土地会被冻成裂缝,但是在泥中放一些草,它就不裂了。

炕是古代北方必不可少的特色。泥草房中的热源来自炉灶,点燃炉灶后,热量会通过进烟口进入炕洞,曲折盘旋,促使炕面发热,然后经由出烟口从烟囱中排出去,这让南方观众懂了坑的内部构造。

在另一集中,这档节目又讲了吐鲁番的故事。说起吐鲁番,很多观众的第一印象是火焰山,确实,这里的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连鞋子袜子都可能被烤坏。火焰山并没有真的火,但是吐鲁番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大3000多毫米,并且地下水位又低,所以才导致这里没有生命迹象。而火焰山的名字里之所以有“火”,是由于阳光照射在山体上,赭红色的色调非常浓重,热气流不断向上升腾,感觉上就是在着火。

火焰山属于天山的支脉,与天山山脉基本平行。因为火焰山的存在,天山的融水被火焰山阻隔。而它的山体由砂岩构成,透水率极低。无形中提升了火焰山区的温度。

《跟着书本去旅行》这档纪录片短小精悍,每集20分钟,但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把教科书里的内容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家长或其他观众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观众评价说:“这个纪录片很有意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去读故事,寓教于乐,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纪录片中拍摄的风景很美,学到的知识也很多。”



作者:卫中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