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 | 张宪光

沅江(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去年大疫之中,这两句诗忽然大火。诗出唐人王昌龄的一首绝句《送柴侍御》,前两句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这位柴侍御名字不详,要去的地方不是京城,而是位于东南方向一百多里外的武冈,比王昌龄贬谪之所龙标还要偏远些。细味诗意,旷达宽慰之中也积蕴着一种同命相怜的忧伤,这不禁让我想起王昌龄那些和沅水有关的诗作。

说起盛唐诗人,王昌龄要算身世最潦倒的人之一。高才绝伦的他三十岁中了进士,那种春风得意的情怀可以想见,不料一贬再贬,最后莫名其妙地死在一个莫名其妙的郡守手里,不由人不欷歔感叹。天宝七载(748),王昌龄已在江宁丞的位子上干了八年,以“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次被贬为龙标尉。对于长年在富庶繁华之地为官的王昌龄来说,那实在是一个偏远的地方,“昨从金陵邑,远谪沅溪滨”的残句流露出他的这种心理。他溯江而上,长途跋涉,那情绪想来是寂寞悲哀的。到了武陵以后,连游览桃花源也是兴味索然,留别武陵县丞的诗中说“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可谓凄凉甚矣。所幸地方官员待他不错,他也结交了一些友人,再沿着沅水西进,一直到龙标贬所,送别酬赠,也算是不幸中的安慰了。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后,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前王昌龄与李白在湖南岳阳相见,分别之际,王写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摇枻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二人俱是七绝圣手,王诗流丽婉转、余音袅袅,后两句颇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韵味。一来一往,李诗更胜一筹。

沅江雨前

王昌龄与沅水有关的诗有十六七首,除了沿途所写,抵达龙标后的诗作还是能提供一些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龙标故城在今湖南省洪江市黔阳古镇,据网上的材料,该地位于沅水与(氵+舞)水交汇处,素有“滇黔门户”之称,是水路要道。诗人在龙标的生活自然是不如意的,但也并不一味悲哀,迎来送往之际,一心想着“远谪唯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或者“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不料一呆就是七八年。那些落寞的日子,也许要靠作诗、美食打发。王昌龄有一首《送程六》,也是送友人去武冈:“冬夜觞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齑。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冬天的夜晚,与友人送别,吃的是青鱼做的生鱼片。这可是一道名菜,厨师的刀工要好,鱼肉要薄,如雪片一样飞落,然后蘸着橙子做的酱汁调料吃。《隋唐嘉话》云:“南人鱼脍,以细缕金橙拌之,号为‘金齑玉脍’。”此种东南佳味,竟在这蛮荒之地吃到了,或许可以稍慰迁谪之感。沅水的鱼好而价廉,沈从文《湘行散记》说九角钱买了一尾六斤多的鱼,样子如飞艇,味道比鲥鱼美,比豆腐嫩。前年我曾两次去沅水旅行,在一个路边小店里吃到当地的野生昂刺鱼,真的是鲜嫩无比,土鸡汤与清炒南瓜叶亦极清鲜。集中尚有一首《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夏夜风凉,带上春酒,遥对青山,头顶明月,于幽篁之畔饮酒作乐,也算是没有辜负良辰美景。方志上说,王昌龄“往返惟琴书一肩,令苍头拾败叶自爨”,“溪蛮慕其名,时有长跪乞诗者”,或许更多是后人的一种诗意想象。

沅江的垂钓者

从目前存留下来的诗来看,王昌龄精通音律,擅长借音乐抒情。他常常在边塞诗中写到音乐,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以音乐写悲情。《听流人水调子》也是名作:“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这首诗应当写于岭南,以迁谪之人听流放之人弹奏的水调筝曲,自是容易引起共鸣。妙的是“分付”二字,既可以理解为将鸣筝之音声一点点地发落到作者的心里,也可以理解为将孤舟、微月、枫林所营造的萧瑟凄清之感分别表现在筝声中,倾注在客心上;而第三句则虚实兼具,既可以是眼前所见之景,也可以是音乐营造出的意境,让人不知何者为实,何者为虚。从结构上看,奇数句写景,偶数句写音乐及其效果,造成一种错落之感,非善审音者不办。再如《琴》中的“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江上闻笛》中的“声长楚山外,曲绕明关深。相去万余里,遥传此夜心”都是描写音乐所造之意境。写于龙标尉任上、沅水之滨的《箜篌引》,骨格清奇,哀怨遥深。作者当时夜泊卢溪,月黑猿啼,微雨沾衣,听到两岸少数民族百姓的乐歌,内心亦忧愁不已,此时“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桑叶秋”一句,典出庾信《燕歌行》“寒雁嗈嗈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可见箜篌弹的是北地乐歌,和边塞征旅有关。关于这首诗的妙处,钟惺曾拈出要害:“要知自此以下皆从箜篌中出,作人语看便死矣。”也就是说,此下诗句全是作者聆听箜篌所引发的想象,描绘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为边将所仇嫉,被发配边州,虽孤独潦倒,依然不忘“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王昌龄常为失意的将军鸣不平,如“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因此诗人由音乐引发的联想与之有着内在的关联。《箜篌引》是《出自蓟北门行》一类乐府歌行的变体,与庾信、鲍照、李白等人直陈式铺叙不同,全是以想象出之,其中也蕴含了自伤之意吧。王昌龄论诗,主张“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这些与音乐有关的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鸭窠围

沅水是古人进入黔滇的水路要道,两岸远山如黛,风景如绘,同时也异常凶险。奇怪的是那些曾在此泊舟停驻的伟大旅行者——前有屈原,后有王阳明——很少写到它的湍急和危险。王昌龄也没有写到沅水的险滩,写的更多是友人之间的酬赠,是“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的旷达之情。也许是因为古人本来就生活在自然之中,那种凶险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相对于人世的风波险恶,还要逊色得多。



  作者:张宪光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来源:文汇笔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