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春菜”“放春鸢”“游春园”“品春茶”“画春意”……朱泾捧出文化“大餐”迎接建党百年

“挖荠菜时一定要注意和野草分清,它的叶子是锯齿状的……”3月28日上午,朱泾镇待泾村77岁的老党员李惠英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孩子在田间地头寻找野菜。作为曾经的生产队长,李奶奶对挖野菜有着特殊的记忆,“那时,粮食紧缺,春耕生产正需要力气,却因吃不饱肚子变成‘春荒’,而野菜便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食物。现在大家都吃得好了,但也不能丢了‘忆苦思甜’情结,要养成节俭的美德。”

“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直以来吃春菜都是一种符合中国人健康饮食理念的民俗文化。在待泾村享莱乐康养社区内,大家自己动手采摘烹调荠菜春卷、凉拌马兰头、青团等时令春菜,自给自足,吃起来分外满足。

以舌尖上的烟火气为开端,2021朱泾镇“文化服务日”暨“三下乡”系列主题活动拉开了序幕。据悉,今年朱泾镇以“百年风华茂 春光无限好”为主题,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推出了“听春曲”“吃春菜”“放春鸢”“游春园”“品春茶”“画春意”“赏春韵”“播春景”等独具意味的文旅活动,以唤醒群众“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为路径,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倡导文明健康理念,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让市民们在家门口重温红色记忆、尽享文化盛宴,一起感受“灵雨花海”的迷人魅力,感受“活力水城”的勃勃生机。

“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花开海上”生态园广场上,“走进朱泾的春天”花海音乐会在阳光、蓝天、绿树、花海的春日氛围中举行,一首大合唱《春天的故事》唤起了观众共同的红色情怀。随着《在灿烂阳光下》《春天在哪里》《花开中国梦》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响起,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哼唱,赞颂建党百年的辉煌成就,寄托家乡发展的美好冀望。同时,现场举行的朱泾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也为村民们送去了温暖“大礼包”,深受欢迎。

吸引人群的不仅有动人的旋律,从地面到天空,“花开海上”生态园园区内,形态各异的风筝随风而翔,“愿祖国繁荣昌盛”,孩子们将对祖国母亲美好的祝福写在了风筝上,放进了春风里。

“花之舞”区域,本土画家与小画家们近距离观察春天美景,用金山农民画、国画等艺术形式,勾勒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致。三月里的“花开海上”生态园,五步一画、十步一景,樱花、花叶三角枫、海棠、郁金香、粉蝶花争相绽放,游客们或扶老携幼、或三五成群,着一袭汉服,赴一场花宴,畅谈欢笑,不负大好春光。逛乏了,便在樱花树下小憩一番,伴着古乐的悠悠琴声,品一口香气袭人的香茗,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乡野的静谧。

从“谱写青春正能量——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共唱红色歌曲、红色剪纸寄初心等“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到花灯制作、金山白方糕制作体验、扎染披肩等民俗文化活动,由“花开海上”生态园主会场延伸到全镇各村居、社区的文化活动轮番上阵,延续一天,播撒全镇的文化“春景”,不仅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更是描绘出了高品质生活的美好画卷。

事实上,从“文化作配角”到“文化当主角”,近几年来,文化的薪火已经在朱泾这片热土上蔓延开来。朱泾镇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支点,“文化大合唱”的理念为支撑,“1+29+X”的村(社区)、小区三级文艺团队已逐渐壮大,培植起来了一批土生土长的村居文艺骨干。据统计,截止目前,朱泾镇村(居)两级共有各类文体团队110多支,文艺骨干4000多名,去年组织开展了近200场演出。

据朱泾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任高曙辉介绍,今年,朱泾镇将继续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创作特色群文作品,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为全镇党史学习教育开拓新的抓手,让红色历史深植广大党员群众心中。

作者:姚丹萍 薄小波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