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历史文化风貌区,读懂建筑里“长”出来的上海风情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风景

樱花盛开时,邂逅美丰银行别墅所在的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梧桐落叶时,漫步金色衡复风貌区;穿行多种建筑风格混搭的南京西路风貌区……在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见证了这座城市历史风云的洗礼,分布风貌区内的130余栋优秀历史建筑、建筑群以及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留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城市风貌与城市精神,构建起大上海丰富多姿的画面。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上海,写城市建设和空间的文章也铺天盖地。但上海是写不尽的,每个人的视角也不一样。我是抱着寻访者和探宝者的心理去和上海幽会,在行走和阅读的过程中,上海越来越令我心醉神迷。”多年来孜孜不倦探寻研究上海历史,作家惜珍继《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后,推出姊妹篇《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独特眼光书写城市的前世今生,新著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10日下午,“最高书店”朵云书院“上海之巅读书会”上,惜珍与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摄影者傅鼎对谈,当一个个漫步城市、阅读建筑的故事,与一幅幅航拍视角下的绝美大片彼此呼应,更多读者切身感受到上海独特的风情与魅力。

比如,聊起衡复历史风貌区的“网红地标”武康大楼,作为上海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武康大楼近百年来见证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共同构成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性格。

“我曾经多次走进武康大楼,和王文娟老师长谈,在楼下拱廊里的老麦咖啡馆闲坐,在底层的大隐书局做讲座,在文化留存的美丽地标巴金故居四周徜徉……我喜欢它,是因为这条有着100余年历史的武康路至今依旧保留着时代的痕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演变和新生。这条路在我的生命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是最上海的画面。”惜珍走进建筑,也走近建筑里的人,她拜访过“玫瑰玫瑰我爱你”首唱地扬子酒店的首任业主孙女,也曾在克莱门公寓邂逅最早的住户。

▲南京西路后街一隅

谈及南京西路风貌区,不能不提上海展览中心这座俄罗斯巴洛克式古典建筑,老上海人习惯性称之为中苏友好大厦。这幢建筑是海派建筑中的另类,它为上海带来了俄罗斯古典主义的美学趣味,复活了我们在托尔斯泰和普希金作品中读到的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圣彼得堡宫殿场景,即便在它被周围现代建筑新贵们包围的今天,那和谐的比例、雄伟的体量以及壮观华丽的风格所营造出的美感依然使之傲然屹立。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幢宫殿式建筑成了市中心著名的人文景点,从2004年到如今,每年上海书展斗在里面举办,也成为文明上海最美的书香风景。

“我的这些关于上海的书,并非建筑领域的专业著作,更多是以作家的眼光去写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风貌区内的优秀建筑,它们是上海版图中的重要肌理。”惜珍坦言,书里所有感悟都融化在她对老房子的热爱和理解中,从字里行间能触摸到一个上海作家对母亲城市的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历久弥新的,它不会褪色,这也是我二十年来执着于上海城市文化写作的原因,所以我不会担心会和别的写上海的书重复。”在她眼中,马路上这些建筑的特殊氛围犹如一首首城市散文诗,它们个性独特,绝不雷同。漫步其间,一幢幢饱经沧桑的老房子,蕴藏着一个个关于人世命运的悲喜故事。

在傅鼎看来,城市之所以迷人,并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街道上所体现的城市风貌与个性,在于她的特色与底蕴。他援引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话谈到,“一座城市在同一个空间中会遭遇不同的时代,我们可以在这座城市中看到一段沉淀在趣味和文化形态中的历史,这既是一座可以被观看的城市,也是一座可以被阅读的城市。”

人在城市生活时间愈久,对城市的记忆与认知就愈深。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独特的痕迹。”

“她从容地检阅、探索每一条经历曲折的马路,每一栋历史悠久的建筑,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恰如作家赵丽宏在序言所评价的,这样的文章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介绍,不是浮光掠影的描述,而是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进入上海幽深的街巷,推门踏进历尽沧桑的高楼深院,去欣赏建筑的奇境,去探寻历史的隐秘,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许旸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邢晓芳

  图片:出版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