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5个月!中共一大会址完成修缮,风华正茂

记者今天(15日)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获悉,中共一大会址修缮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部细节的调整打磨。

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自去年11月17日起暂停对外开放,实施高标准的保护性修缮改造。

尽管展馆目前仍未开放,但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市民游客在这幢百年的石库门建筑驻足、瞻仰。

长宁区绿苑小学的学生朱逸弦带着鲜艳的红领巾,站在百年会址的门牌前,镜头定格下了这一瞬间。他告诉记者,想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寻找城市的英雄。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在中共一大会址,翻开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页。1921年7月23日,平均年龄28岁的十余位代表从各地来到上海,与两位共产国际代表走入望志路上的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杨宇回忆起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在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习近平久久凝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他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说,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00多幢几乎一模一样的石库门几经确认

“这就是最珍贵的文物。”杨宇指着身后的中共一大会址。她介绍,作为当年秘密会议的地址,一大会址的确认和场景“复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1950年9月,为了向建党30周年献礼,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根据中央指令,下令寻找一大会议旧址。由于当时这条路沿线有2000多幢几乎一模一样的石库门,历经多位线索人物、多次现场踏勘,才在1951年4月被最终确认。之后,展陈场景的布置几经变更,直至1978年确定为现在的样子。

而在先前的馆藏中,1920年9月在上海印刷发行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位列其中,背后也有着独一无二的故事。相关人员介绍,封面上盖有繁体字样“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长方形纪念印章。盖有类似印章的珍贵历史文献,一部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二级和三级文物。其中,与“张静泉”这个名字相关的文物约有数十件,是后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重要资料。

“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迎来更年轻的观众

杨宇透露,近年来,观众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那些中共一大代表当时平均年龄仅28岁,相当于现在的90后”,两代90后在这里完成对话与传承。

同时,越来越多市民游客自发走进一大参观。2017年以前的三年,一大会址纪念馆年接待量在50到55万人次之间,2017年升至83万、2018年为142万、2019年为146万。

“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研学活动自2019年5月启动以来,组织江浙沪三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引导带领学生对建党故事进行再创作,让获奖者在纪念馆担任少年志愿者,以稚嫩的童声诠释和传播红色文化。

为把 “红色文化”品牌越擦越亮,中共一大纪念馆积极开展红色基因库数据采集,进行红色文化数据标注,加大红色文化产品开发,形成全国红色基因库,全息呈现初心使命故事。

“云端”的探索仍在延续。除了云直播、云看展、云党课等方式,杨宇透露,未来,中共一大纪念馆也将通过360度全景等新技术、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吸引、服务年轻观众。



  作者:王宛艺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