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极端恶毒的诅咒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为何不追究?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学林出版社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指出我们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三三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朱德总司令曾写诗赞扬当时的党政军民关系:“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毛泽东选集》第2卷)。

“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建立了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其间有过名称和隶属关系的变化),即陕甘宁、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绥、山东、冀热辽、苏北、苏中、苏浙皖、淮北、淮南、皖江、浙东、河南、鄂豫皖、湘鄂、东江、琼崖。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首要的是政权建设。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1939年初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施政纲领》是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有关边区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事实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实行的基本政策。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又发布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简称“五一施政纲领”)。这一纲领与1939年的纲领相比,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更加全面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对“三三制”、人权保障、司法、农业、土地、工商、民族等政策,都一一做了明确的规定。

▲1941年5月毛泽东审阅修改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和给任弼时等的信。

实施“三三制”政策,是在政权建设中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了更好地争取中间势力参加抗战。中间势力是指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尊重他们抗日参政的权利,在抗日民主政权中给他们三分之一的位置,是孤立顽固派的一个重要步骤,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在选举中,贯彻落实了“三三制”原则,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在选举的18名边区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共产党员7名,超过了三分之一。当选的边区政府委员徐特立(共产党员)立即声明,请求“退出”,得到大会的赞同,并按原选得票多少,递补了一位非党人士,使边区政府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人数完全符合“三三制”原则。

李鼎铭先生是一位热衷于陕甘宁边区建设、积极拥护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人士。面对抗日根据地所遇到的严重困难,他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正好切中了边区内兵多粮乏、政繁负重的现象,大会以165票多数通过并交政府速办。

▲抗日根据地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在选举民主政府中投上自己的一票。

▲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合影。前排左3为开明绅士李鼎铭

边区曾发生一件事:一位干部在一次打雷中被意外劈死,当时有人讲,怎么不把毛泽东劈死?毛泽东听说后,不但不去追究,反而去研究为什么有这种意见。原来是吃财政饭的人多了,群众交公粮的负担过重,引起老百姓的不满。也因此,毛泽东对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的建议十分认同。1941年12月6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精兵简政》的社论,认为精兵简政“不仅在解放区,即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是非常恰合适宜的主张”,要求全党普遍执行精兵简政。这样,精兵简政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中心工作之一实施起来。

同时,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边区还开展了“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运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三制”等的实行,使边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毛泽东曾总结过陕甘宁边区的“十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是对陕甘宁边区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和热情称赞。

——摘编自《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学林出版社出版


  作者:李颖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