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文科教授身份当选中科院院士,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复旦大学举行谭其骧院士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及文献展

“他弥留之际常常发出一阵阵不安的声音,但是每当我和同门在他耳边说‘放心,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会继续研究、出版的’,他就会渐渐安静下来……”当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回忆起他的导师,我国知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时,难忘他服务国家,献身学术的精神;

“父亲早年总是在如豆的菜油灯下伏案写作到凌晨两三点,晚年,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困苦,但是父亲仍然在家人都睡下后,伏案工作,排解心中的困苦,对我们子女他只在一种时候会毫不留情地‘现开销’,那就是他觉察到我们生活或者工作中有浮夸之风时……”谭其骧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退休教授谭德睿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最难忘是父亲的宽厚仁慈,趣味高雅,淡薄名利。

今年是谭其骧的110周年诞辰,今天上午,复旦大学举行了谭其骧院士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文献展览揭幕仪式。重温历史,致敬大师,感悟老一辈学人初心;展望前路,传承薪火,勇担新时代光荣使命。

这也是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

谭其骧先生一生胸怀祖国山川,勤勉治学、潜心育人,锲而不舍、终身以之,是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最主要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以文科教授身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教育史和复旦116年的校史上,都留下了重要而光辉的一笔,甚至连上海金山石化的选址也是谭其骧先生提供的研究支持。

青年时代的谭其骧(中坐者)

生于1911年的谭其骧,在1926年受进步思潮影响,考入由共产党人创办的上海大学,并参加共青团,经常跟随组织上街发传单、演讲。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他带着手枪随一位指挥员上前线。“四一二事变”后,上海大学被封,他被国民党宪兵关押,因查无证据被保释出狱。

青年时代的谭其骧

后来,谭其骧来到暨南大学,因为觉得自己形象思维能力有限,却长于逻辑推理,正适合研究历史,因而转入了新开设的历史社会系。他曾经写下一段话:“其骧十五以前浑浑噩噩,十六十七献身革命,十八而志于学,从今而后,矢志不移。”1930年,谭其骧在潘光旦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中国移民史要》。同年9月,他来到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对历史地理产生浓厚兴趣。勤勉而又有天赋的谭其骧,很快在学界声名鹊起。

1934年,谭其骧与其师顾颉刚共同创办了专门研究中国沿革地理为宗旨的“禹贡学会”,以我国最早一篇系统描述全国自然、人文地理的著作——《禹贡》作为名称;并决定创办《禹贡》半月刊,作为学会的机关刊物。发刊词中,谭其骧写道:“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大家希望有一部《中国通史》出来,好看看我们民族的成分究竟怎样,到底有哪些地方是应当归我们的。”

此后数十年,他着力推动历史地理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科学化、体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上世纪50年代,国家启动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工作。谭其骧先生成为这一国家级学术工程的主持者,全国200多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前后耗时30多年。这部倾注先生半生心血的成果,至今仍是我国内容最为详确的历史政区地图集,被誉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就之一。其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等都是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学科根基的国家级工程。谭其骧先生在复旦执教42载,门下诸多学生都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谭其骧院士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文献展览展品

“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认真’二字,始终如一,从不懈怠。有这样的榜样树在面前,潜移默化,比什么谆谆教诲都更亲切,更有力。”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以手书来信表达其对谭其骧先生的怀念。他在信中回忆了谭其骧先生在复旦授课和指导学生论文的细节,锻炼学生阅读古籍、组织材料和分析评论的能力。他寄语复旦史地所同仁不负先生厚望,把先生想做而来不及做的事一一做好,并继续向前推进,“是为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先生去世已经这么多年,但是他对我们学生的教诲历久弥新,历久弥深,遇到他可说是我们学生终生的幸运。”葛剑雄回忆起谭其骧先生说,谭先生的求真和对党的忠诚让他印象深刻。“谭先生曾经对我说‘我的学问应该做得超过钱大昕、王国维等人,你们都要超过我’。”葛剑雄和周振鹤的博士论文出版时,谭其骧为他们写了序,并且他直截了当地在序中说“周振鹤的成果已经超过了钱大昕的研究,也超过了我本人”。

葛剑雄说:“只要我们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他都会充分肯定,即使我们的研究指出了他以往研究中,因为历史原因留下的缺陷。”葛剑雄写移民史时,就指出了谭先生曾经的研究论文中因为历史原因导致的不足,谭先生听后,认为是极大的缺陷,坚持要在新的论文中专门写一段话,指出自己的缺陷。遗憾的是,这是谭先生生前最后一篇论文,并且是一篇未竟之作。

早年参加革命的谭其骧先生在学术上坚持真理,在研究中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他的亲身经历也使他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印象深刻,以至于他在入党后,坚持要写一个入党体会,把这些经历都写下,并且坦言,中国共产党是他追求一辈子的归宿。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赵雯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巡视员杨伟人在座谈会上致辞。

谭其骧先生哲嗣、著名青铜学家谭德睿,谭其骧先生弟子、中央文史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青年教师黄学超在座谈会上发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沈文忠,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李国娟等复旦师生,谭其骧先生家属、弟子、生前友好和学界同仁共80余人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后,复旦大学统战部部长,中科院院士赵东元、中国地图出版社副董事长、总编辑徐根才及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周振鹤,《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王文楚,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国友,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章清共同向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青年教师赠送谭其骧先生手稿影印片《中国移民史要》、谭其骧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首日封和《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一期,勉励历史地理学青年教师传承先生的治学品格和爱国精神。

而同时揭幕的“锲而不舍 终身以之 献身学术 服务国家——纪念谭其骧院士诞辰110周年文献展”上,证书及藏书、学术代表作、编图资料和手稿、指导学生论文……70余件实物展品和丰富的图片资料,生动讲述着谭其骧先生的学脉学缘和治学经历,及其在历史地理学科建设和立德树人方面的突出贡献。

展览位于复旦大学光华楼二楼志和堂,从5月25日持续至6月15日。

当天下午,历史地理学界代表与谭其骧先生弟子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追思谭先生的治学理念和学术贡献。



  作者: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复旦大学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