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党课到写党史,刘统:解密百年大党为何永葆青春活力

“要把共产党人的智慧、革命先烈的事迹,讲到更多80后90后心里去。让先辈的蜕变和觉醒、坚定和无畏,与当下青年‘同频共振’,年轻学子才能深切体悟到,历史浪潮与个人命运如此紧密相关。”

——刘统


人物小传

刘统,著名党史、军史专家。1951年生,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战上海》《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大审判——国民政府处置日本战犯实录》《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等;编著有《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等。其中,《火种》列入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获2020年度“中国好书”、入选2021年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战上海》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特别奖、获2018年度“中国好书”。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十几年前刘统就算是“网红教授”了——2004年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后,他主讲的中国近代史通识课程每学期爆满,选课要靠学生“拼手速”,名额“秒空”。大学贴吧里, “刘统教授的课你们听过吗?”下面有条回复是: “很好很强大,值得一听,经常整个教室坐满,外面走廊还有人。”

今年元旦,刘统党史专著《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上市,打响沪上“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出版第一枪”,面世半年发行近18万册,获奖无数,市场反响热烈。辗转党政机关、大型国企、大专院校、解放军部队以及社区、图书馆的他,一课接一课的党史宣讲“圈粉”无数。

“真正‘圈粉’的,是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值得我们用心读、反复读。”今年70岁的刘统,目光坚定,中气十足,透着当过兵的干劲。他认为,学好党史,讲好党史,就是不要忘了我们从哪里来,不要忘了优良传统,不要忘了我们党面对艰难曲折不断成熟、壮大、发展所取得的经验。“要把共产党人的智慧、革命先烈的事迹,讲到更多80后90后心里去。让先辈的蜕变和觉醒、坚定和无畏,与当下青年‘同频共振’,年轻学子才能深切体悟到,历史浪潮与个人命运如此紧密相关。”

摆脱枯燥教条,用翔实生动的写作传递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初心力量

100年前, “中国该向何处去”的疑问萦绕在爱国人士心头。彼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顽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百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寻找到复兴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世界上的大党强党。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密码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萦绕在刘统教书育人立著的过程中。抚今追昔,他常与年轻人推心置腹——“中国共产党不是凭空产生的,革命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火种点燃之前,爱国者和革命者经历了无数探索和艰难曲折。但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人!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发扬革命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比如,1949年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后面临的头号问题就是:如何养活当时上海500万人民? “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我由衷佩服这些共产党人。你说他们是‘土包子’,为何精明的投机商都败在他们手下?你说他们只有‘小米加步枪’,为何敌人的海上封锁和空中轰炸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共产党人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赢得了上海人民的拥护。”在刘统看来,让当下学子全面了解史实,是一种纪念和致敬,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曾先后在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师从王仲荦、谭其骧教授,刘统坦言不但学到了治学方法,更大的收获是培养了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历史研究,一定要踏踏实实、讲究真实,不随波逐流,沉下心来,保持独立品格。”1988年博士毕业,刘统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工作,其间参与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接触到大量军队档案,与经历过战争的老首长交谈,刘统进入党史研究的广阔世界。

深入挖掘利用党史军史材料后,他出版了《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北上》等多部专著,涉及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他擅长讲故事,文字准确简练,“不煽情”,用古代史的方法来研究现代史,注重细节和考证。到了《火种》,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已经人所共知,关于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共一大的著作已经出了很多,还能写出什么新意?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历史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火种》摆脱了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切入口,开启一段寻根溯源、温故知新之旅。在追求史料翔实、考证文献版本的同时,以点带面地展现20世纪初中国非凡的寻路历程,传递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初心力量。

学术专著尤其是党史主题出版物,要做到通俗化表达并非易事。如何兼具严谨性和可读性? “原来年轻的时候,感觉到处都是史料,消化不了,爬不出来。现在反而感觉简单了。前人没说清楚的,你把它讲清楚;前人没写准确的,你把它写准确。写得越简明越好,文字越平实越好。这样,也许这本书才有保留的价值。写了大半辈子党史,最重要的是要有读者。”几年前,因研究任务暂别课堂,刘统不定期地给交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上党课,从读者提问、学生反馈作业里,刘统看到,新一代青年的主人翁意识愈来愈强,有着可贵的冲劲。 “他们说的最多的感慨就是,原来看起来遥远的历史和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如此息息相关!”

重返历史现场,“复活”教科书里的革命先辈

在刘统看来,研究历史有两种方式:一是知道结果后,再去总结提高,上升为理论,有点“事后诸葛亮”;一是回到历史现场,追寻红色足迹,感同身受地还原当年场景, “复活”教科书里的革命先辈。 “后者是以实打实的细节令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如同一座大厦,从一砖一瓦铺垫积累而成;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是一批批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历尽艰难完成的。”

因此,除了埋首档案和原始资料,他也多次实地考察,尽力采集“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讲述党的创业之艰难与革命新航程的来之不易。酝酿《火种》时,刘统到了湖南浏阳,从七溪村走到排埠村,感受毛泽东初出茅庐险些牺牲的惊险;从江西寻乌圳下村走到瑞金大柏地,体会到了“创业艰难百战多”……编《亲历长征》时,他到了赤水两岸, “四渡赤水,为何国民党追不上共产党?翻山越岭,靠的都是两条腿。气候恶劣,缺衣少粮,过草地时,每夜露宿都是一场生死考验,不断有人冻死饿死。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在各路大军围追堵截之下逃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对红军肃然起敬”。

“考察出真知。许多事情不到现场,就没有真实深刻的感受,光靠坐在书斋里拍脑袋是得不到的。”写书过程中,刘统有个深刻感受:写党史要从当时的环境和时代出发,而不是看着现在的结论回头去论证结论的合理。比如,当年长征,十万红军滞留荒凉的川西北地区,往哪里去,出路在哪?谁都没有先见之明,都是在摸索。正确的道路和方向,是在曲折和教训中摸索出来的。眼下,刘统正在写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党史新著,为此他多次“钻”进山沟重走革命路,一边走一边感慨:“当年共产党人吃了那么多苦,但环境再恶劣还不忘积极思考如何扭转战局,多么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谈及写作初衷,刘统希望通过“不刻意拔高” “不轻易评论”的客观中性书写,用小细节来解密红色火种如何在沉沉黑夜之中成功燎原。他认为,写“活”历史的秘诀在于,要把人物写活。“我一向反对把历史人物人为拔高,给他们涂上一层层油彩,把一个活人变成僵化的偶像。任何人物,都不是单一的;经历和思想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是立体的,要尽力还原‘复活’革命英雄的真性情、真面貌。”

回眸百年党史里的无数个热血瞬间,刘统常有“心气相通”之感——“想想当年许多共产党人投身革命时都那么年轻,如果不去当革命党,不去拿起枪杆,也可能成为学者,或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他们凭着血气方刚,怀着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地献出了生命。”他由衷感慨:研究党史、军史,有做不完的题目,有无限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把共产党人的故事记下来,把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许旸 摄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