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舞剧《记忆深处》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触及灵魂深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在今天这个特殊的纪念日里,舞剧《记忆深处》在大宁剧院宣布启动全国巡演。舞剧《记忆深处》从作家张纯如探索“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真相的角度切入,牵引出这场浩劫中拉贝、魏特琳、李秀英等亲历者的真实回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看来,以舞台艺术的手法来铭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苦难和伤痛,可以“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珍爱幸福和平的生活。”

据悉,舞剧《记忆深处》首站将于9月3-4日在大宁剧院拉开帷幕,而后将去往佛山、广州、厦门等6个城市演出,将张纯如精神以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延续至各地。“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记忆深处》编剧、总导演佟睿睿曾经创作过爆款舞剧《朱鹮》,她说,“南京大屠杀作为民族记忆深处的疼痛,理应用艺术的形式让更多的后来人知晓那段历史,知晓战争中泯灭的人性是多么的可怕,悲悯的人性如何散发光芒。要让一代一代人记住曾经的伤痛,反思战争,珍惜和平。”

用最本真的艺术表达,对法西斯暴行说“不”

《记忆深处》以史料为基础和对照,结合纪录性和艺术性,采用新的思路和手法进行创作和呈现。屠杀、见证、忏悔、否认等关键词构成了相对独立又相互印证的篇章,形成环环相扣的剧本。每个篇章都是一场对话,既是与张纯如的对话,也是与过往、与人性、与良知的对话,最终归结为善与恶的较量。

“这部舞剧不以‘美’为前提,而是以‘真’为前提。”据佟睿睿介绍,剧中所有的人物都真实存在过,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性。在编舞中对主要人物塑造及群体灵魂也力求最本真的表达。“我脑海深处人物的底色,拉贝们是可敬的,魏特琳们是虔诚、李秀英们是勇敢的、张纯如们是执着的,还有那日本右翼们是可憎的。在南京大屠杀的光谱下,透过30万冤魂的呐喊和刽子手的残暴,每个人都混合出不同的生命质感。”

十多年前,佟睿睿就曾接触过南京大屠杀题材,以此创作了她的第一部舞剧作品《南京1937》。时隔多年又总在心中萦绕,所幸再走一步、走深一步创作了《记忆深处》。“作品就像佳酿,越陈越香。”佟睿睿认为,《记忆深处》并没有约定俗成的束缚,而是将创作者的成长和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艺术地呈现在舞台上。“在《记忆深处》的每一场演出中,用我们的方式对法西斯暴行说‘不’。”

以有力的舞蹈语汇,捕捉人物情感最强爆发点

通过平行空间里的不同表述,舞剧《记忆深处》不仅更具真实性,还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当所有亲历者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一起,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遗忘的集体记忆,漫延至人类共同的记忆。每个角色的视线和初衷虽然不同,但最后都凝聚成一个真相——以和平的名义,祭奠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伤痛。“《记忆深处》以巨大的情感容量、思想容量,代表了中国文艺作品对二战思考的新高度。”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评价:“这部舞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对苦难的缅怀,其震撼性和惨烈性构成了审美要素。”

除保留少量必要的叙事性外,舞蹈编排聚焦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人性的复杂心理,共同指向不可忘却的记忆,呈现直抵人心的力量。主创团队用当代的视角,具有现代的审美观念的舞台质感,最直接有力的舞蹈语汇捕捉呈现人物情感最强爆发点和心理矛盾的最敏感处,大开大合的灵魂之舞具有强烈的雕塑性。主要人物表演张力顿挫,细致入微,既表达了多层次的情感,又给每个人物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

“虽然在舞台上,舞蹈动作是本体,但在动作之外更重要是精神情感的传达,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舞蹈家唐诗逸在剧中扮演张纯如,她希望用这部作品缅怀历史,致敬所有像张纯如一样勇敢揭露真相和捍卫正义的人们。“在排演过程中,我一点点走进张纯如的内心世界。她用文字把南京大屠杀真相展露在世人面前,而我则用舞蹈将这段沉重的历史呈现给观众。”

作者:宣晶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