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开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热门预测来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在当地时间10月4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揭晓。从1901年到2020年,共颁发了111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迄今已有12名女性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这里,介绍一些热门候选科学家。

发觉mRNA的“原力”

热门科学家:

在新冠疫苗研发中大放扬异彩的mRNA先驱——宾夕法尼亚大学、BioNTech的Katalin Kariko(考里科·卡塔林);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Drew Weissman(德鲁·韦斯曼)

左:Drew Weissman;右:Katalin Kariko

使用信使 RNA(由 DNA 发送到制造蛋白质的核糖体的信息链)作为免疫工具的技术首次出现在2005 年的一篇论文中,该论文表明将特定的mRNA链发送到细胞中可以促使它们制造攻击病原体的蛋白质,否则不会。

这项研究来自考里科·卡塔林,一名匈牙利生物化学家,专攻RNA介导机制。她的研究促成了由体外转录mRNA产生蛋白质的疗法。2006 年至 2013 年间,她联合创立了 RNARx 公司并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自 2013 年起,她担任 BioNTech RNA 制药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同时她也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兼职教授。

卡塔林自 90 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该项目,但是当她和韦斯曼发表他们的发现时,并没有得到太多媒体报道。最近 15 年,BioNTech 和 Moderna 等公司的持续工作已经永远改变了疫苗接种的未来。

捕捉乳腺癌的遗传性

热门科学家:

乳腺癌基因的发现者——华盛顿大学的Mary-Claire King(玛丽-克莱尔·金)

在1970 年代初期,癌症研究主要集中在检查病毒感染的理论上。金致力于研究她的理论,即大多数乳腺癌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使用数学模型和来自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大型数据集,她能够证明可以从父母传给孩子的乳腺癌特征的压倒性证据。

1990 年,金终于能够将导致遗传性乳腺癌的特定基因确定为 BRCA1,这是一种位于 17 号染色体上的抑癌基因,允许医生发现并预防如此多女性的乳腺癌和卵巢癌。

2016 年,金因其在 BRCA1 上的工作获得了国家科学奖章。

探秘免疫系统

热门科学家:

PD-1和CAR-T的理论奠基人——埃默里大学大学医学院的Max D. Cooper(马克思·戴尔·库珀),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莉莎霍尔研究所的Jacques Miller(雅克·米勒)

左:Max D. Cooper;右:Jacques Miller

随着人类年龄增长,免疫系统主要依赖于被称为淋巴细胞、骨髓和胸腺中产生的白细胞的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遍布全身的血液和淋巴组织。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库珀和米勒都致力于梳理动物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功能。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发现在发育过程中消除某些器官似乎只阻碍了部分免疫系统。

库珀在 1960 年代初期对鸡进行研究,发现鸟类中没有囊状器官(称为法氏囊)的动物无法产生抗体,但仍能排斥异物,例如皮肤移植物。相比之下,有法氏囊但没有胸腺的鸡(已知在动物体内产生免疫细胞的器官)能正常产生抗体,但不能拒绝应用的皮肤移植物。

基于米勒之前的研究知识,库珀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由两种淋巴细胞组成的两部分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 B 细胞和介导反应的 T 细胞。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细胞免疫学,为过去几十年几乎所有新的癌症治疗铺平了道路,包括新兴疗法,如检查点抑制剂和 CAR-T 细胞疗法。

开山鼻祖——光敏蛋白和光遗传学奠基人

相关评论分析,从2013年开始,诺奖生命科学领域的获奖遵循规律为,“两年基础、一年应用”,基础领域占2/3,而近年来获奖领域集中在三大领域: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临床。

根据规律,今年获奖的研究领域很可能是神经科学,近期颁布的拉斯克奖似乎也预示了什么。

热门科学家:

Peter Hegemann 博士: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生物物理学教授;

DieterOesterhelt 博士: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主任;

Karl Deisseroth 博士: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

他们也是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获得者。

他们的奠基性研究开辟了神经科学新领域——光遗传学,拓展了人类对脑功能的深入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他们的基础研究包括启动该领域的早期研究——可以激活或沉默单个脑细胞的光敏微生物蛋白质的发现,到应用于老鼠以揭示细胞通路和神经回路的机制的发明。

如今,世界各地的数百个实验室现在正在使用这种称为光遗传学的方法研究生理学和神经疾病的基础。

他们还开辟了可能治愈以前无法治愈的疾病的可能。2021年5月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上的临床数据首次表明,光遗传学方法可以恢复盲人的部分视力。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虎嗅、 MedTrend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