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美术馆迎来全面翻新后的首展,竟然是他的中国首次!

今天,上海外滩美术馆迎来全面翻新后的首展——瑞士著名艺术家约翰·阿姆莱德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 “再,再”。只见二至五层的展厅空间变身一个个风格各异的魔盒,让人沉浸其中,“拆”出不一样的惊喜。

展览以阿姆莱德跨学科的多元创作实践为线索,呈现他50余年的艺术探索之路。除了最具标志性的代表作,展览还呈现艺术家的近作和为外滩美术馆特别创作的作品,展品涵盖绘画、现成品、在地创作、纸本、特定场域墙绘及文献材料等。同时,美术馆每一层展厅的内外空间都通过独特的置景进行了改造,引导观众开启一场精心编排的不期而遇和视觉盛宴。

阿姆莱德擅长运用不同的艺术创作原则和技术调动观众的多元感官体验,构图问题成为他许多作品的核心关注点,继而关联到艺术家长期以来对绘画历史及其形式演变的探索兴趣。

观众能够看到,这位艺术家的许多作品向颜料、画布和画框间的传统关系发起挑战,进一步挖掘、突破或瓦解绘画的特殊性。

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形容道,“阿姆莱德常营造模棱两可的开放式视觉和概念情境,各种图案、色彩、物体的组织、构成、布置、乃至反复看似不偏不倚、严丝合缝,却散发着一股强烈的不确定感,从视觉上让观者感受到万事皆可能,只要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一切偶发、巧合和错置。”

阿姆莱德的实验绘画常常是与艺术领域之外的其他媒介和影响的对话:它们时而是从表演中产生的痕迹,时而又像一段视觉配乐,让作品通过不同的材料在不同情况下得到重复,衍生出更多变化和发展,消弭前与后之间的区隔感。

有意思的是,不论绘画还是其他作品,阿姆莱德的创作呈现的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物体,而是与其他物体(如家具)的结合,在与其他媒介的碰撞中突出它们的形质、纹理、颜色或象征功能,并强调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因此,对偶然性的强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超越预期,又难以预测,这便为真正实现不受任何限制提供了可能性。

或许正是这一手法,奠定了阿姆莱德拒绝单一风格、范式或规则的实践基础;恣意徜徉于多种流派和艺术影响的不同边界之间:从现代主义到建构主义、欧普艺术、波普艺术、激浪派表演,以及抽象或行动绘画。同样,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互相渗透不断被他用作一种创造能量,与艺术界之外的其他表现形式相互融合:包括高档与平价设计、前卫音乐等。

四楼大厅正中悬挂的迪斯科球作品《闪烁》,成为最吸睛的一件展品。它旋转运动着,通过反射创造出不稳定的空间环境,也与周边由镜面组成的《双帽》《粉末》等系列作品遥相呼应。身处这个场域,观众会被一种迷失、闪烁、旋转的氛围所笼罩,唤起舞厅记忆。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阿姆莱德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好奇心,积极邀请艺术界以外的实践者共同合作,对观看作品的顺序和方式进行再度挪用和重新定义。秉承艺术家一贯拥抱偶然性、开放性和集体实验的精神,展览同期亦发起艺术家、美术馆及其他实践者的合作,以更好地介入并解读阿姆莱德如此丰富的作品创作所蕴含的不同元素,并最终延伸出新的联想和意义。

此次三楼展厅的整体呈现,便来自阿姆莱德与著名上海摄影师张家诚的合作。张家诚将空间转变成一个舞台式置景,搬来想象中的“虎丘公园”,把自己的个人语汇和记忆融入空间和美学设计中,与阿姆莱德的作品形成交流和对话。

五楼展厅呈现的是艺术家一系列珍贵手稿和实验性纸本作品,包括钢笔画、墨水画、水彩、水粉、丙烯画和拼贴画。这一展厅展示的一件巨幅墙绘作品,层次错综、元素丰富,是艺术家专门为美术馆空间而特别创作的作品。

据悉,展览期间,上海外滩美术馆将举办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包括导览、游读、讲座、对谈、圆桌会议、现场音乐、表演、身体工作坊、家庭工作坊等,突出偶然性、重复、挪用等重要概念,以进一步探讨展览中涵盖的话题,鼓励观众以既有趣味又有启发性的方式探索、体验和深入了解展览及其背后。

作者:范昕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