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摘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上海的“密码”何在?

10月27日,在韩国延寿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上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学习型城市奖,成为今年中国唯一的获奖城市。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面向所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城市开放评选。

能从众多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上海的“密码”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戴维·阿乔莱的一番话道出了对上海的肯定:“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让所有市民都有机会不断发展自己,并为解决当地和全球的挑战做出贡献是至关重要的,终身学习是这一努力的关键!”

三大重点人群“学习力”不断提升

学习力是一个城市最本质的竞争力,最活跃的创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近年来,上海持续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借鉴全球经验推动学习型城市创新发展。

上海市教科院职教所副所长顾晓波清晰地记得,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当时,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把上海建成适应新时代的学习型城市”的目标。200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的总目标。

此后,学习型城市建设浪潮迅速在上海广泛掀起,一系列重要创举也随之应运而生。率先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制定;率先组建跨部门推进的终身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率先建成社区教育纵向衔接的办学网络;率先成立以“开放”命名的新型大学;率先在全国设立首个省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2011年出台的《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将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是上海建设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所关注的三大重点人群。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一线基层员工,上海开展了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工程、农民工求学圆梦计划等,为他们提供“送教上门”“技能+学历”的融合教育服务,让很多人就此成为了学习标兵、岗位能手、上海工匠,成为上海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满足全市500多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上海建成了由4所市级老年大学以及44所系统校、18所区级老年大学、221所街镇级老年学校、5589个居村委学习点组成的老年教育体系。2021年3月1日,上海市创办了全国第一个面向“50+”人群的老年终身学习专属频道“金色学堂”,规划了智慧生活、文化娱乐、健康科普三大节目带,目前已集聚近千条课程节目。

此外,上海目前有50余万残障人士,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和上海开放大学合作举办残疾人教育学院,并在全市各区建立残疾人学习中心,开设了本科、专科和中专学历教育课程,让残障人士通过学习赋能增权,成就自己,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学习型城市建设将步入“2.0时代”

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是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历程的重要见证者、积极参与者和切实受益者。在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静安区积极打造“泛在可及”的全民终身学习路径,探索形成了以“远近皆宜”为主要特征的静安市民学习方案。

新静安南北地域距离长,但居民学习场所却是星罗棋布。目前,静安区建有“社会学习点”32个、“养教结合点”33个、“居委学习点”268个和“居委示范学习点”56个,共有13大文化体验基地,总计24个体验站点43个体验项目向市民开放,此外,也在养老院、医院、社区和大型商业区打造阅读公共平台15个,让终身学习资源离居民越来越近。

根据居住人群的主要特征,静安区还在全市首创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增强职业技能、提升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白领学堂”,“十三五”期间形成100支优秀白领学习团队,组建“白领学习联盟”,大力推进学习型楼宇建设;依托品牌项目“乐龄讲坛”,率先开展生命教育,开设“感悟生命”系列讲座84场,惠及8000人次,将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与社会正能量渗透于公益讲座。

2018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阶段性成果发布,向全社会公开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能力与需求监测指标和首次监测结果,宣告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将市民学习能力和需求监测纳入学习型城市建设总体制度框架的城市。

作为上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载体,上海开放大学通过发挥创新教育教学、技术支撑、平台枢纽、人员培训、学习监测等五大功能,积极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培育市民学习力,将市民综合素质持续转化为城市软实力。在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贾炜看来,上海历来注重以创新服务供给提升城市“学习力”。此番获奖,是对上海多年来持续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肯定和鼓励。

“这标志着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将步入历史新时期——卓越学习型城市2.0时代。未来的上海卓越学习型城市建设将更为关注每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为关注线上线下衔接融通的灵活化学习形式、更为关注打造智能全媒体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表示。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上海市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