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较真、喜欢‘挑刺’的人。”回忆起过去十年间所经历的事情,金可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就拿课后延时服务来说,四年前他观察到小学生三点多就放学,给其家庭增加诸多不便与负担,当时他就开始着手研究“学校延时放学”话题。建议都快写完了,正逢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有了相应的要求。对于金可可来说,这并没有结束,他继续深入调研上海实际情况,发现幼儿园同样需要“延时服务”,这也是政策未曾触达的地方。翻阅资料并实地调研后,他向市人大递交了一份“幼儿园全面推行课后托管服务”的建议,并且每年实时跟踪落实情况。在他看来,凡是对于市民有益的措施,一个不能放、坚持监督到底。
可以说,金可可的身影“贯穿”于法律制度落实过程中。作为法律工作者,他以专家学者身份为法律条文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又在普法过程中担当“宣讲员”,让法律制度走入寻常百姓生活。作为民革党员,他积极投身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中,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为民生关切建言献策,也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民法典诞生记,他用“斤斤计较”为法条“保驾护航”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民法典诞生记,也包含了金可可的“一页”。
从2014年起,金可可多次受邀参与中国法学会、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等组织的“总则编”“合同编”“物权编”专家座谈会,代表上海民法学界发声,他所领衔的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团队应邀分别就《民法典》各编向立法机关提供学科书面意见。
面对规定或表述不妥的条文,他总是据理力争。一旦发现问题,每逢开会就盯着一点反复陈述,列出事实与依据,每次讨论,都颇为“激烈”。民法典“诞生”的6年间,字斟句酌的情况还有很多。“对所有法条都要保持敬畏心,对所有涉及到百姓的内容更要多几分仔细。”金可可说。
后来,他还自发成为了“普法使者”——成为上海市民法典宣讲团成员,为市内外多级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展开了100余场宣讲。金可可的普法也在线上线下双向推行,他率领华政民商法团队拍摄“民法典系列讲座20讲”,每场观看人数达7万余人,视频总播放量超过75万。
发挥专业特长,十年如一日提出“过硬意见”
自2012年担任市人大代表以来,每年金可可都“有话说”。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与持续探究的好奇心,他总是从身边事出发,钻研关系百姓民生的各类话题——从教育到医疗、交通等等。
“地铁能不能通宵运营?”这个曾经引发热议的话题,最早来源于金可可2015年递交给市人大的建议。当时,他无意中了解到国际大都市地铁运营情况,便以此类推认为上海地铁应该作出改变,从而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自他提出后,越来越多代表委员开始关注这一话题,地铁延时服务也最终得到实现。
在2018至2021年,金可可共向市人大提交了23 份书面意见,不少内容获得采纳。对他而言,这期间最有成就感的当属“关于完善印刷服务政府采购的建议”。他曾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教授,大老远跑到指定复印店进行印制约200元的材料,为报销还要走校内的政府采购签报审批流程,来回奔波不说,手续繁琐累人。为了给高校老师提供便利,他提出了相应建议并获得采纳,10万元以下的复印不再需要走政府采购流程。“后来我的不少同事特地找到我,向我表达感谢,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建议值了。”
发挥自己专长,亮出鲜明观点,这是金可可这些年来一直坚守的准则。自2018年起,金可可还担任民革中央妇青委委员,他提交了10多份书面意见,有两则被民革中央采纳。金可可认为,所有的建议都来自于高立意与高专业度,未来更是会坚持关注民生、多做于社会有益的事情。“坚持做对的事情,就算一时不被采纳,也要坚持,才能让自己的建议更有生命力。”
人物小传:
金可可,1974年1月出生,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民革党员。2018年以来,他认真履职,结合专业特长积极建言献策、提供社会服务,在本职工作中持续发力,取得不俗成绩。今年获得2021年上海市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
作者:占悦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