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民乐》首轮驻场演出圆满收官,全新文旅项目刷新观众体验

11月11日首轮“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和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首轮驻场演出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落下帷幕,艺术之墙上打出“再聚2022”的字样,与观众相约明年再见!建筑、光影、音乐的高度融合,一场又一场耳目一新的国乐体验,为观众带来震撼人心的沉浸式享受,刷新了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10月20日,“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现场精彩视频片段一经发布便引爆全网,主流媒体与商业网站视频网站纷纷转发,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作品。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首轮23场,平均上座率超7成,这对以演奏为主的民乐演出来说,已经初步创造了市场的奇迹,这也得益于观众好评如潮,口碑不断发酵;“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开票一周早鸟票售出近3000多张;“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首轮4场开放预约,3200个预约名额5分钟内抢完;22场墙体投影秀累计接待超20000人次观众。上海音乐厅的文创产品也适时推出,成为观看演出间歇的观众消费首选。整体文旅项目一度成为城中盛事,市民游客纷纷前往打卡,三位一体的文旅项目设计也赢得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青睐。

每天的演出  都在创造历史

今晚的演出结束后,上海民族乐团团长、《海上生民乐》艺术总监罗小慈激动地说:“民乐驻场演出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都是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多演一场,我们都是在创造和刷新历史。这次驻场版演出中都是近几年乐团的原创作品,体现了上海民族乐团创作演出中坚守的理念,在融合创新、开放的态度和严谨的专业边界设定之间,做到了比较好的平衡,提纯千年中华音乐文化中美的基因,让观众们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中优雅、从容、鲜活的魅力。民乐是中国人的音乐母语,它表达情感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很高兴通过驻演与更多观众分享我们对当代民乐的理解。《海上生民乐》的精彩呈现离不开台前幕后所有演职人员的团结协作,特别是所有艺术家用心用情的付出!而观众的反馈,尤其是他们体现出的对民族艺术的自豪感,让我们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总导演马俊丰更是将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比作一段瑰丽奇幻的旅程。“我醉心于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在每一支曲目中百转千回。我非常高兴能够将民乐带给自己的感动与震撼,甚至是那一份自豪与幸福的感觉,完全泼洒在舞台上,传递给现场的观众们,也很荣幸能够为民乐演出提供全新的场域、全新的可能性! ”

演出现场观众们反响热烈,还有不少粉丝已是第二次前来观看。其中,更有一位三刷的95后观众陈睿立仍表示意犹未尽:“一个小时的国乐盛宴仿佛看不过瘾,总是忍不住再刷一次,而每一次看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体验!第一次是了解,第二次是享受,第三次是对话,配合绚丽多彩的多媒体效果和建筑光影,坐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楼层都会感受到听觉和视觉上不一样的美。每首作品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还加入了创新改编,展现了厚重历史与现代时尚的并存。我听见了水的柔美、火的热烈、山的灵秀、墨的洒脱、酒的狂放……当代国乐的包容性之强,既能诗意悠远,又能摇滚热血,每次倾听内心深处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不少观众都表示,《海上生民乐》完全颠覆了他们对民乐演出的传统概念,通过《海上生民乐》,似乎看到了民乐发展的新的可能,它是世界的、现代的,能够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相往来。”

打破常规精益求精   坚守初心铸就品质

人们可能常规认为,驻场演出就是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反复上演相同的节目,但音乐统筹兼排练指挥姚申申却感慨颇深。“在这连续的演出中,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以第一场首演的心态面对观众。每天演出结束后,我们都会对各个方面进行复盘,从台上演奏家们的表演到舞美灯光、多媒体音响,来总结今天都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音乐引起了观众最大的共鸣,随后进行调整。我们的宗旨就是要不断追求细节上的完美,包括到每首曲子的谢幕、谢幕节奏的把握,不断进益求精,去思考如何用更好的状态将最优质完美的演出回报给观众。”

本次的驻场演出改变了上海民族乐团以往所习惯的演出模式,打击乐声部首席王音睿感叹道:“从演出频率到视觉的呈现方式,音乐上从不断更新的内容到不断完善的细节,对我们每一位演奏家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也是推动我们进步的方式和动力。音乐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声响而进行的灵魂沟通,在我们通过技艺向观众展现音乐的同时,观众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回馈他们的感受。所以从驻演开始后的每一个晚上,我们都会沉浸,甚至‘沉迷’于观众给予我们的掌声和喝彩声中。通过这次的驻演,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高,音乐上的突破,更多是台上台下之间更加紧密的纽带。”

无论是对台下的观众,还是台上的演奏家们,全新打造的《海上生民乐》都是一次特殊的体验,唢呐演奏家胡晨韵也是从艺以来第一次连演这么多场。“也许有人会认为持续几十场的演出会使我们失去激情,但事实证明,正是所有的观众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支撑与力量,他们都是非常认真地来看我们的演出,和我们整台《海上生民乐》共同呼吸、同频共振,让我们每一场都能够在台上保持首演般的兴奋。也希望观众们能够通过我们台上每一位演奏家的一举一动,感受到我们对观众的真心,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人关注我们的民族音乐和国乐文化。”

琵琶演奏家俞冰表示:“ 我们每一位演奏家都希望通过民族乐音触及观众们的内心,展现上海的城市精神,推广中国的音乐文化。连续的演出不仅磨练了我们的心性与耐性,提升了我们的业务水平,在海派民乐的多元与包容中更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

进博志愿者“小叶子”见证收官

继奥运健儿、医务工作者幕后探班后,今天的最后一场演出,主办方邀请了来自上海十所高校的20余位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们来到了上海音乐厅,共同见证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的收官之夜。

昨天,这群昵称“小叶子”的青年,刚刚结束进博会志愿者的工作。他们在进博期间,不仅成为了上海一张张美丽的城市名片,更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自信的笑容——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小叶子们用中英日德四国语言说出:“欢迎来到中国上海,感受海派民乐!”

“明年再见,小叶子”,这是对志愿者的肯定与感谢,而《海上生民乐》也将结束本轮演出,依依惜别的时候,观众们同样对明年的演出充满了期待。演出结束后,“小叶子”们纷纷表达对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的喜爱。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学生刘书源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学生张凌昊表示,音符声中展现了祖国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民族乐器的丰富特点,在未来的学习中,他们将努力发挥自己的语言专业优势,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后,“小叶子”们进入舞台,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和演奏家们热烈地欢迎志愿者们的到来,并向大家介绍最后一首乐曲《丝路》的乐队,进行了一场迷你的“民乐进博会”。《海上生民乐》中,有不少乐器历史上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乐器在千百年的文化交往中,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遗产。罗团长邀请“小叶子”们互动猜测哪些乐器是“进口”而来,并在最后公布了答案。演奏家们也向大家科普展示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起源发展,展现灿烂多样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整体文旅项目走红  “三新”业态初具规模

整个文旅项目开展期间,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成为了城中最热门剧场之一,穿着汉服的小姐妹们,带着学民乐孩子的一家三口,“潮”味十足的年轻人们,时髦的阿姨爷叔纷纷前来打卡。优质的内容与光影高科技加持,使整个文旅项目成功“出圈”。“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现场精彩视频片段一经发布便引爆全网,慕名而来的市民们在欣赏完墙体秀之后纷纷发出感慨“好美啊,美丽的城市,美丽的灯光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丽的大上海,太神奇了。”“短短八分钟内展示了时代的变迁,随着最后气球的放飞,身处盛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以其科技+国潮范儿引来网络红人纷至沓来,抖音、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关于国潮展览的打卡笔记、视频超百篇。一些抖音达人表示,这是今年看过最好看的国风展览。“展览形式非常吸引,看完之后令人回味无穷。”“带着学二胡的孩子一起来看展,寓教于乐的形式非常适合他,还想来二刷。”

不少观众选择了“一站式”体验文旅项目,下午先来上海音乐厅4楼打卡展览,再预约欣赏户外墙体秀,最后进入音乐厅大厅观赏《海上生民乐》演出。“我们在现场发现,很多观众在观看完墙体秀之后,会到音乐厅票房现场购买当晚演出门票。展览、墙体秀、驻场演出各项目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动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说,“除了展览、墙体秀和演出之外,为‘海上生民乐’制作的文创产品也颇受欢迎,观众临走之前都会买一些带回家。”上海音乐厅为此次文旅项目共设计 7款产品,原创设计的国风麻布袋,陶瓷杯垫、定制丝巾、宫廷燕乐贴纸、口罩等文创产品集创意与实用一体,销售量相当可观。

建筑+国乐+光影+展览+文创,作为一个全新文旅项目,演艺新场景、文旅新场域、产业新链条已初具备规模,在演艺行业创新融合的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及旗下场团又蹚出了一条具有探索意义的实践之路,他们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拥抱创新、拥抱融合、拥抱新媒体,不断为演艺大世界的建设和上海城市软实力贡献出文化的力量。

作者:姜方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邢晓芳

头图为上海音乐厅供图,其余摄影:叶辰亮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