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 | 藜麦田边,博孜买里村迈向整村提升新征程

喀什地区巴楚县阿纳库勒乡博孜买里村乡村提升项目

如今,博孜买里村整体搬迁,农民原有的土地流转出去种植藜麦的经济作物。

今年37岁的阿依吐尔逊木拉力木,正是在3年前将土地流转后,成为巴楚县一家上海援疆参与扶持的制衣企业的工人。“结婚后的12年里,我都在家和丈夫一起种棉花。全家6口人,所有的年收入只有3万多元。”阿依吐尔逊说。之后来到制衣厂工作,阿依吐尔逊开始拥有自己的积蓄。

新疆地广人稀,过去很多村庄村民都分散居住,从2011年开始,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建设乡村,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逐渐向靠近巴楚县的方向搬迁。博孜买里村的农民们集体搬迁到新址,这里距离巴楚县城只有几公里。村口那块全新的蓝底黄字的指示牌,让人一进村就能感受到这里的变化。

从高空俯瞰今天的博孜买里村,奶白墙,桃红顶,这修缮一新的安居房,加上四散在村庄之中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色彩丰富,和十年前形成了巨大反差——在老照片中,基调略显苍白,只能看到白色的房子与咖啡色的土地。

巨大的反差不是一日铸就。前几年,上海援疆巴楚分指主要为村民修建适宜居住的富民安居房。而就在2021年上半年,得益于上海援疆资金的支持,这些房屋在外观上又有了新一轮升级,这便是白墙红顶的由来。

原来村里的路,多是生土硬化路面,扬尘大。尤其是每年春天沙尘暴频发时,大风刮过来,乌天黑地,三米不见人。现在,生土路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面。昔日的“泥巴村”,开始有了“花园村”的模样。

集体搬迁至此的博孜买里村,靠近巴楚县城,加上生活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村里农民的物质生活已经趋于城市化与现代化。为了丰富大家的精神世界,上海援疆干部们开始借鉴来自上海的基层治理智慧,开展社区活动。

针对村里孤寡老人多,有些没人照料的情况,村委会鼓励被评为文明示范户的商家,利用闲暇时间轮流为老人送餐。朱月明说,“很多时候做乡村建设,不能只依靠政府管理,而需要多元参与。要有管理,也要有服务。”通过这种人性化服务,盘活邻里关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站在面貌一新的博孜买里村再去看那片2000亩的藜麦地,它与作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的阿纳库勒乡所产生的联结,有些超乎人们的想象。原来的农民,将土地流转,走进现代化工厂,过上稳定而富足的生活。喀什的乡村,土地在科技赋能下正走向现代化。

《“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42)

编者按: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通过征集对口帮扶地区脱贫群众的笑脸照片,讲述幸福背后的奋斗故事,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