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1937年,为一笔巨款毛泽民携妻秘闯上海滩

▲《惊涛拍岸 上海红色金融》

上海通志馆主编 黄沂海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

真是雪中送炭啊!1937年乍暖还寒时节,长期遭到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又刚刚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消耗的中央红军,物资匮乏,经费奇缺,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来花。紧要关头,一笔凝结着国际工人阶级深情厚谊的巨额美钞,从法国秘密地运到了上海,这是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而募集的。

谁来上海取这笔巨额捐款?党中央想到了天生有着经济头脑、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

钱!钱!钱!挣钱理财靠能力

十里洋场上海滩,对于毛泽民来说并不陌生。1925年冬和1931初,毛泽民曾两度来到申城,出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担负党的“出版印刷发行之总责”,筹建秘密印刷厂。那时,他就显示出非同一般的经营理财能力。

▲协盛印刷厂旧址

在公开身份兼任上海书店负责人的日子里,毛泽民克服人生地不熟的困难,着手对上海的发行网络优化整合,还四处奔忙,打通发行渠道,将外埠分销处扩展至全国20余个城市,连巴黎、柏林也设有代售处。这样一来,出版物尚未印刷即能收到上千元预付款,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周转资金短缺的窘境。

红色书籍如种子,撒遍神州大地。随着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及诸多革命读物的发行量与日俱增,上海书店原有的印刷能力已跟不上趟。几经考察,毛泽民在上海新闸路培德里建起一个印刷所,并从家乡韶山物色了数位具有革命觉悟、严守组织纪律的印刷工人,充实了出版发行的力量。此后,他又广布局,精耕作,先后在新闸路西新康里开办了大明印务局,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瑞和里

设立了瑞和印刷所,爱而近路(今安庆路)春晖里创建起党组织最大的印刷机构——协盛印刷所,秘密印刷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和党内刊物《中央通讯》,革命经济实体搞得热火朝天。

在他的悉心张罗之下,党的刊物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读物销量猛增,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每期的发行数达8万份,俄文版汉译的《共产主义ABC》半年内在全国售出3万余册。待他离任转战江西革命根据地时,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对其掌管的出版实体作了内部结算,“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居然盈余15000余元。

▲《布尔塞维克》

急!急!急!救急解困靠定力

此番重回黄浦滩头,毛泽民的头衔已变作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全国性银行的“大掌柜”,他这个行长的“上海之旅”,并非如旁人想象的那么潇洒光鲜,更觉肩上的责任重大。

说起来,要把这笔巨额美钞捐款转化成“革命资本”,首先要在上海兑成当时国内通用的法币,然后设法送到设在西安的红军联络处,再由联络处购置部队急需的军用物资,转运支援前线。不过,从上海到西安,从美钞到法币,地理的跨越和币种的转换的背后,更有着风潇雨晦的政治阻难。蒋介石虽然表面赞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实质上其“剿共”之心依然根深蒂固。

为使钱款尽快变为痛击日寇的枪炮子弹,毛泽民也曾琢磨过“摆得上桌面”的正规操作路径,即在西安开设一个钱庄,按照钱庄的业务手续,将捐款从上海划至西安,汇路畅达,万无一失,既稳妥,又便捷。只是,他试图以西安某家媒体的名义向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但未获批准。无奈之下,只好采取“暗度陈仓”的地下运送方式了。

1937年元宵节刚过,毛泽民率领中华苏维埃政府贸易局局长钱之光、绥德分行行长任楚轩、西安红军联络处会计危拱之从延安出发,风尘苦旅到达上海,为了遮人耳目,夫人钱希钧也一起随行。

▲毛泽民与家人合影

险!险!险!化险为夷靠魄力

初抵申城,在上海地下党的协助下,他们对外开设了一家纸行,专营批发业务,毛泽民化名周彬充当“老板”,钱希钧自然就成了“老板娘”,夫妻俩还在愚园路永昌里租了一座独门独院的三层小楼作“公馆”。

一切安排就绪,毛泽民约见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潘汉年,从他手中接过了那笔巨额捐款,隐藏在永昌里“公馆”内。为了款项的绝对安全无虞,毛泽民再三叮嘱,莅沪同志之间必须单线联系,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出入“公馆”。一次,钱希钧的侄儿路经时进屋小坐片刻,毛泽民获知后火冒三丈,严厉地批评了夫人:“我们这里是党的秘密机关,不经研究同意,怎么能随便带人来呢?亲戚也不能违反规定!赶快让他回去。”

如何将美元兑换成法币?毛泽民煞费苦心,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大行“蚂蚁搬家”之道。白天,他西装革履装扮成“大款”模样,前往各家银行或交易所兑换钞票,为怕露出破绽,每次兑换的金额还不能太多,因此他一天进进出出要跑好几趟。由于小额兑付进展较慢,毛泽民再生一计,干脆将钱买成公债,翌日抛出兑成现钞。隔段时间,他又将钱藏入夹层皮箱里,派遣钱之光、危拱之等人分批送往西安红军联络处。临行前,毛泽民用暗语向西安发去电报,联络处便派小车到站台来接应,免除了出站时繁复盘查。

神不知鬼不觉,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运作,巨额捐款终于从国民党的眼皮底下悉数运出。“八一三”之战打响,陆续送别几位伙伴,毛泽民最后撤离。那天,上海火车站逃难人群簇拥成团,满目狼藉,车门堵了个水泄不通。毛泽民急中生智,佯称自己是新闻记者赶着去采访,一片混乱之中,从窗口爬进了缓缓驶动的列车,日夜兼程赶赴延安……

(本文摘选自《惊涛拍岸 上海红色金融》,上海通志馆主编,黄沂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



  作者:黄沂海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