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天堂很美,但请记得人间也有一点甜”,在瑞金医院听生命的故事

“你惊羡于一朵花开,我看到花儿如何盛开。”一名麻醉医生如是说。这天午夜,她与同事成功抢救一名危重孕产妇,患者转危为安,医护人员走出手术室,东方的曙光初现,天亮了。

今天(11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首个“广慈-荣昶医学人文大赛”举行决赛,医护人员利用午休时间说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尽管寒潮来袭,午间阳光和煦,20名选手,20个故事,生死之间,医护人员的真实故事如阳光般自然流淌出来。

凌晨1点的手术室“跨越生门”

说到女人生孩子,似乎都是喜悦的话题,但有时事情并非如你所想。“我是一名麻醉医生,产科麻醉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专科,往往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和更高的挑战,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个高危产妇的故事。”麻醉科医生吕卓辰娓娓道来,那是凌晨1点,她被平车快速推进手术室,就在4小时前,她刚成为第二个孩子的母亲,而此刻的她,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呼吸急促。

“32岁女性,70 公斤,两胎均为剖宫产,目前血色素4克,凝血功能临界水平,估计腹腔内出血至少3000 毫升。”产科医生快速重复着病情。

“手术室明晃晃的灯光下,我甚至没时间看清她的脸。吸氧、建立各项监护、开放外周粗静脉、推注升压药、领血输血,所有的麻醉流程容不得丝毫犹豫。产后大出血,我们为她争取的每一秒时间,都决定着她能否熬过这漫漫长夜。”吕卓辰说,“此刻,她的生命就像一只飘忽的风筝,一边是狂风般呼啸的死神,一边是我们这家医院凌晨1点所能够集聚的所有人力物力。”

产科医生迅速打开腹腔,发现已经凝固的血块足足有一脸盆那么多;探查发现,子宫疤痕部位持续渗血,凝血报告回复指标持续恶化……“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比大出血更加可怕的就是——血液不凝。”手术室里的气氛异常凝重,“保子宫,还是保性命”,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主刀医生最终决定切除子宫,彻底止血,一个看似残酷、却可以救命的决定。

“也许,病人和家属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究竟是冒着怎样的狂风和暴雨,又是走过了怎样的悬崖和峭壁;我们究竟是顶着怎样的风险和责任,最终,却叙述着怎样的镇定和担当。”吕卓辰说,我是医生,她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是这样。

也许天堂很美,但人间也有一点甜

不是所有人都能“跨越生门”的。

急诊抢救室侍英超说着《微光》的故事。

“彩虹又喘息,没错他真的叫彩虹,一名50多岁的孤寡老先生,晚期肿瘤患者,刚住进来时很挑剔,我们帮助联系居委会,办妥了很多事,彩虹的微笑多了,但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侍英超值夜的这个晚上,彩虹微弱地对他们说,“想吃西瓜”,这是凌晨4点的上海,护士们真的叫了快递,还备注“切小块”。当西瓜送到彩虹嘴边,他说了一句“甜,真好吃”,还颤巍巍地要去取小包,付钱给护士们。

第二天上午,彩虹因器官衰竭去世了,同事告诉不在班头上的侍英超,“老先生走的时候很安详。”

肾脏科的高琛妮医生讲述驰援武汉抗疫期间发生在瑞金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里的往事。在全国陷入“停摆”的疫情之初,一种全球刚问世的治疗贫血新药通过千里传送,从上海的瑞金医院抵达武汉同济医院,最终成功纠正了这名患者的贫血,控制了病情。

特需门诊的崔洁护士也讲述了去年发生在武汉的一幕。“这是一名河南籍老伯,脾气非常倔,不愿配合治疗,甚至一度以绝食来对抗。”崔洁耐心开导,老伯憋了好久,才操着浓重的乡音说:“我不吃米饭,要吃馍。”

原来如此!崔洁每天将自己的早餐馒头省下来,无论是否当班,每天准时送到老伯的床前,老伯终被感动,“妹妹,我再也不跟你们捣蛋了,我一定配合你们治疗,打今儿起,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因为你是喂我馍的人,是真心对我好的人啊!”

灼伤科孙燕荣说了两个孩子的故事,一个90%严重灼伤,一个肿瘤多处转移,两个悲伤的故事,即便如此,科室人员依旧为他们想尽办法去治疗、多方联系基金会申请资金援助。“很多人会说,结局已定,但我们希望对这些孩子说:也许天堂很美,但希望你们记得,人间也有一点甜。”

“最高等级的信任”,必全力以赴之

以生命护航生命,很多时候是医护人员被患者触动。“可能是我当时麻药没有过去、可能是我太疼了,我什么都看不清,就记住你握住了我的手。那种温暖从未有过。”重症监护室里,一名患者的话让医生牢牢记住。

全科医生苏琪莹自称“小医生”,她说自己无数次想象收到感谢信的场景,但收到第一封时她却没有想象中那般雀跃。

写信者是一名直肠肿瘤患者,已经化疗七个月,即将转去外科治疗。“谢谢你,苏医生,当你之前知道我无法手术时,你带我去医院的花园走走,带我看看外面的白云……”送别这名转科的患者,苏琪莹期待未来听到“好消息”,内心更添沉重。“我现在还是一名小医生,但希望将来的我能给患者带去更好的治疗、更精进的医术,这是瑞金精神教给我的,也是这封感谢信教给我的事。”

正如一位演讲者说,是病人给予医者机会,完成一次又一次拯救的使命,见证了医护并不平凡的成长之路。整个比赛好像是一个故事大会,从一个个故事里看到医者的使命在代代传递,看见人性之光在医患间流转,生死相守,陪伴患者走过每一个人生的至暗时刻。

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说,“我们通过分享真实的医患故事,让温暖融入日常医疗服务中,让人文精神照耀更多人。”

作为评委,已有60年教龄的小提琴家俞丽拿感慨万千,“医生和老师在某个方面是相通的,那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对象付出所有的爱。”

“医院是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的,不应该是苦难、艰苦的象征,而应该是优雅、高尚的地方,纵然在这里可能要告别生命,但也正是从告别中,我们学会尊重生命,之后才有希望、有新生。”瑞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在结词中说,病人来到医院,对医护告知病史,甚至将隐私和盘托出,这是最高等级的信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生没有理由不为病人全力以赴。

以医者的名义,讲述生命与医学的故事,这是首届瑞金医院医学人文大赛,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者:唐闻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图源:瑞金医院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