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今天发布,并启动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行动,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乡村生活共同体为愿景,以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为衡量标准,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提升上海超大城市乡村地区发展与治理水平。
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出发,进行社区及周边设施配套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已在诸多城市付诸实践并深入人心。而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十四五”规划的命题之下,如何为乡村生活做好相应配套服务,正是当下需要进行研判和统筹的重要事项,也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一项具体实践。
围绕乡村社区生活圈的相关议题,市规划资源局自2020年6月启动相关工作,运用问卷、访谈、大数据分析等多方法,开展基础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对接涉农部门需求,多方式专题研讨。同时,以空间艺术季为契机,选择青浦章堰村、浦东海沈村开展试点、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修改完善等过程,进而形成文本。《导则》从生活、生产、生态、治理四个维度,涵盖规划引领、管理协同、多方参与、落实行动等环节,明确了乡村生活圈的理念、规范、标准等,引导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
在实践中,乡村社区生活圈以“突出品质与关怀、兼顾公平与差异、加强更新与利用、倡导复合与集约”为原则,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中心,构建“行政村-自然村”两个层面的分级配置设施,以“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和邻里驿站(党群服务点)”作为核心设施做实“一站式”家门口综合服务体,打造融党建群建、事务办理、老人就餐、日间照料、看病配药、医疗保健、文化休闲、亲子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厅”,保障多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落到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充分考虑上海乡村空间、功能和未来面临进一步优化的趋势,创新提出了睦邻友好、健康养老、自然生态、创新生产、未来创业、艺术文创、旅游休闲、智慧治理八大乡村社区场景引导策略,引导村庄服务设施进行针对性、差异化配置。
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表示,下一步,将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和保留村更新等工作,重点推动“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和“邻里驿站”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上海特色和示范意义的乡村社区生活圈范本,让村民们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分享上海的改革成果。
作者:史博臻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