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见微知著。近日,多份年度热词榜单陆续出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觉醒年代”让Z世代“破防了”……诸多充满正能量的流行语成为“时代表达”,折射出新时代“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高度重视“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互联网的日趋普及,网络舆论乱象丛生,网络文化发展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人们思想、社会舆论环境,甚至日常生活。例如,近年来网上出现泛娱乐化、低俗炒作等现象,且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等不良文化,占用大量公共平台资源。《决议》明确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意识形态的核心任务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加强网络空间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网络空间建设的重要措施,形成了内涵丰富、富有创见、系统科学的网络空间建设思想,为推进网络空间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借助于互联网,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有对信息、知识的热情,对各种社会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政府网络客户端、各类文创企业的产品、单位的微信社群、个体之间的“朋友圈”正在取代传统的思想文化传输方式,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线成为当代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和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我国是互联网应用大国,管理好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有序、人民生活福祉,更事关国家文化和政治安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0.11亿,互联网游戏用户达5.09亿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10小时。因此,在更多关注未成年人沉迷互联网游戏的同时,也要把关注老年人沉迷网络提上议程。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管好“一小一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必须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互联网文化企业要把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促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高度,积极探索使用融合科技和文化、连接传统和未来的新手段,从单纯的内容开发向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开发升级。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认真贯彻《决议》精神,制定内容导向、信息呈现、账号管理、舆情机制等管理办法,党委、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家庭等共同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网络空间治理格局。



  作者:丁元竹(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