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出席新闻发布会。 | 视觉中国
上周末韩国大选风向发生突变: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总统候选人尹锡悦受妻子履历造假丑闻的影响,在民调结果中支持率首次被执政党——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反超,但两人支持率相差仅为2%。而盖洛普韩国公司12月17日发布的最新民调数据显示,李在明支持率为36%,领先尹锡悦的优势缩小到一个百分点。
韩国明年3月举行总统选举,尹锡悦和李在明在多项民调中各自领先,所获支持率总体而言不相上下,形成了“两强争霸”态势。
这两位主要候选人在外交战略设想上存在明显差异,谁当选新一届韩国总统将对未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外交战略设想上差异巨大
李在明和尹锡悦在外交战略设想上“差异”巨大。首先围绕对朝政策问题,李在明发表了“大变革时代的统一外交构想”,阐述了他的对朝战略基本思路,即有条件放松制裁与分阶段弃核应同时进行,内容包括:一是以“撤回机制方案”为平行保障。第二,通过经济合作建立和平经济体系,引领半岛无核化进程。第三,通过积极斡旋朝美对话,掌握朝核问题的主导权,发挥解决问题的作用。
与李在明“先保障后无核化”的主张不同,尹锡悦主张对朝鲜采取“先无核化后保障”的极限施压政策。他认为不能放松对朝制裁。因此,他建议加强韩美防御态势以发挥威慑作用,并将朝鲜的实质性弃核进程作为提供经济援助的前提。此外,他还建议在韩国、朝鲜和美国之间常设一个三边联络处,因为这将为帮助解决朝核问题提供一个窗口。
其次在中美之间选择的问题上,李在明主张“平衡外交”,不应选择其中一方而导致自身的外交活动空间受限,提倡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灵活应对,争取韩国自身的最大利益。相反,尹锡悦的政策就带有“亲美疏中”的特征:虽然强调要与中国在经贸、公共卫生、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但他也强调“应该全面加强韩国和美国之间的全面战略联盟,以应对台湾和半导体供应链等问题”。尹锡悦表示中韩关系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他声称文在寅政府在萨德问题上对华“三不政策”既不是与中国的协议,也不是承诺,而仅仅是文政府的一个立场。部署武器是一个与主权相关的话题,这一立场可能根据国家安全局势随时发生变化。尹锡悦还尤其强调美日印澳四方机制和“五眼联盟”的重要意义。
三是在对日外交战略上,李在明主张沿袭文在寅政府的“双轨思路”,即解决历史问题与发展韩日双边关系相分离。但尹锡悦表示考虑到韩美日安全合作的重要性,应尽快推动与日本就包括历史、贸易等问题在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进行磋商,韩日领导人之间也应积极发挥“穿梭外交”作用,构建面向未来的韩日关系。
对东北亚政治格局可能带来的影响
李在明目前的外交战略计划与文在寅政府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如果他当选为下一任总统,有理由期待韩国将扮演地区安全“稳定器”的角色。不过,这个“稳定器”存有较大局限性:一方面,能否有效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取决于美朝对话进程。另一方面,韩国决不会放弃与美国的联盟,随着美国“技术联盟”构建过程中经济、科技合作红利的不断涌现,韩国还可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对中国造成战略压力。李在明曾在11月5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韩国将发展同全球领先国家的多边外交,尤其关注高科技和经济外交领域。
但尹锡悦的外交战略设想显然与现任文在寅政府不同,可能给东北亚政治格局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一方面,半岛局势可能再度走向紧张。若韩国对朝采取极限施压政策,不仅会使得围绕半岛问题的对话再次陷入僵局,而且文在寅政府对朝外交努力的成果也将付诸东流。历史证明,一味对朝施压只会造成“制裁→ 核试验→ 再制裁→ 再核试验”的恶性循环。且因为2021年5月美国解除了韩国自主研发导弹的禁令,东北亚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因此有可能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危险地展开,区域安全将进一步受到威胁。
其次,东北亚地区的大国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合作将面临更大的阻碍。为了应对中国,美国引入了“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将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嵌入”亚太同盟体系中。文在寅政府鉴于美韩双边摩擦、日韩关系恶化和经济对华高度依赖等因素,在与美国联合对抗中国上持相对保留态度。但根据尹锡悦的战略构想,韩国将进一步加强美韩同盟关系、改善韩日关系,寻求加入所谓的“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同盟,进一步甚至完全倒向美国组织的“反华阵营”之中。中国面临的周边战略压力也将大大增加。此外,韩美如果加强联合防御合作,甚至采取措施追加萨德系统和部署中程导弹,这将极大地冲击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使中韩关系再次陷入全面倒退的境地。
作者:刘嘉瑜(系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编辑:沈钦韩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