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欠你们所有人的,满意了吧!”超2亿人围观《小敏家》吵架!好好说话真有这么难?

最近,

电视剧《小敏家》火了

在网络上引发不少讨论

其中,

#小敏家吵架太窒息了#

这一话题更是引发2.2亿次的围观

剧中,因为前夫纠缠,周迅饰演的小敏与母亲翻旧账撕破了脸。

小敏责怪母亲干涉太多:“我说了多少次我要离婚,当初要不是你撮合,他也不会是我的前夫!”

母亲抱怨女儿不懂感恩:“你心里一直都怪我,我欠你们所有人的,满意了吧!”

本来要好好坐在一起吃顿饭,结果饭没吃成,母女俩吵得两败俱伤。

不仅如此,小敏和儿子之间的争吵,也是让人倍感压力。

其实,这些话并非儿子的本意。相反,他非常爱妈妈,可是却不知如何表达,听到妈妈误会自己,伤人的话也就脱口而出。

这些真实又窒息的场景,何尝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对外人和颜悦色,却对身边最亲近的人恶语相向。

一位网友就在评论区感慨,她在《小敏家》中看到了母亲的影子,“太窒息了!”

我们常说:说话是门艺术,话要好好说。

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地方:越陌生,越礼貌客气;越亲密,越无所顾忌。

因为知道对方永远不会怪我们,我们反而将言语的刀刃朝向家人。

家庭并不是无坚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经营,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

01

打击教育反而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有不少父母“擅长”打击教育,但这种打击教育并不能起到“为了孩子好”的目的,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经常被打击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中去。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体现在当下,它更像一根针,透过绵长的岁月之中,时时刺在子女的心头。

清代教育家颜元也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经常夸奖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与鼓励,孩子会表现地越来越出色。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同时,在教育心理学中,也有一个概念叫“翁格玛丽效应”,在被表扬的情况下,受表扬者会不断进步。

02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影响了孩子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模式。

胡适的母亲性子温和、宽宏大量,跟谁说话都是轻声细语,从没说过一句伤人心的话。

即使胡适犯了错,母亲从来不在外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而是到了夜深人静时,关上房门,心平气和地跟胡适摆事实讲道理,跟他说:

“你要踏上你父亲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丢他的脸。”

多年后,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孩子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

父母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好好说话,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03

来看看在这些场景中,怎样和孩子更有效的沟通吧~

表扬孩子时:

“陈述事实+表达感受+正向肯定”

每个孩子都希望从父母那儿得到赏识和赞扬,表扬是良好亲子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在表扬时如果能运用得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增值效果。

父母把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孩子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表达出来,只说事情本身,不掺杂个人情绪。这样可以让孩子“情景复现”,再一次体验当时快乐的情景。

同时,父母向孩子陈述自己知道这件事时的情绪体验,让孩子清楚父母因为这件事,快乐着他(她)的快乐,孩子也会强化类似事件的复现。

最后,给孩子的事情定性,是孩子今后回忆起来能够获得的最强印记。

安慰孩子时:

“解义+反应感受+引导”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处在一个向成人逐渐接近的特定过渡期,是一个未来定向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社会化问题的困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要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孩子排忧解难,指明成长的方向,增强孩子独立抵抗“生活风雨”的能力。

父母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将孩子遭遇的问题或陈述的情况,简明扼要地说出,以求得孩子的证实。解义的语言要清晰明辨,以孩子能接受的信息能力为基础,让孩子听懂。同时要根据孩子的语言或者眼神、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获悉孩子当时的情绪。反应感受要真实可信,忌夸大其词、言不由衷。最后根据孩子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建议要合乎当时孩子的心理处境,能被孩子接纳为宜,让孩子觉得父母就是他(她)的避风港湾,是他(她)最可靠的人。

规劝孩子时:

“倾听信息+冲突解决双赢法”

父母和孩子也有话不投机、闹误解、对话陷入僵局的时候。因为都是当事人,“只在此山中”,情绪激动,很可能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使对话链接起来变得困难。

父母需要拿出倾听的姿态,做好沟通准备,释放给孩子一个信息:父母很重视孩子,不是敷衍,使孩子产生一种被尊重、理解、接纳和爱的内在情绪体验。

交流时,双方共同找出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方案的结果不重要,重在亲子沟通交流、相互协商,最终商讨出亲子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批评孩子时:

“七句箴言”沟通方式

“七句箴言”的沟通方式即:一问情况、二问感受、三问打算、四问办法、五问能力、六问希望、七问影响。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

尤其是当孩子犯错之后,更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宽容和指导,他们更在意家长的说话方式。如果家长能耐心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顾及孩子的感受,则批评也会是温暖的。

其实,

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教育方式,

是学会珍惜。

知乎上有人问:

为什么人总会对自己的父母没耐心?

有个扎心的回答是:

因为不懂珍惜。

我们知道亲近的人不会离开、

不会伤害自己。

我们对所有人好好说话,

唯独对最爱自己的人无所顾忌。

但越是亲近的人越应该好好珍惜。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被倾听,被善待。

好好说话,控制自己的脾气,

也是守住一个家的和气。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综合:最美教育人、首都教育、五维成长、孩子通、青年文摘、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