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累计印刷千万册,这个故事告诉你,赤诚少年心在复杂世间要翻滚多少遍

文汇网

p629882321.jpg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追风筝的人》剧照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子弟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去了美国……

两位好兄弟如何修补人生情感的罅隙?面对远去的风筝,他们手里还拽着能收回错误的线吗?世纪文景出品的《追风筝的人》中译本推出了13年,迄今累计印刷破千万册。日前,首场《追风筝的人》全国校园阅读分享会在上海市西初级中学举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主办。主讲嘉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说,哈桑、阿米尔身上浓缩了孩子们生活的历史缩影,这部小说对人的启发在于:当赤诚的少年之心遇到复杂世界中的冲突矛盾,我们该如何化解、如何面对世界上的“坏苹果”。

p457152084.jpg

“风筝象征孩子,象征平等,纯洁。放风筝这段写得很美,实际上是放飞人类情感里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它提醒我们最好不要丢失很看重的东西,丢了也要想办法尽量找回来。”梁永安说,两个孩子的世界很天真,具有游戏性,而游戏性恰是平等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很多人到中年的时候就没有少年心。有时,我们在生活里往往太严肃了,容易把一些不重要的东西看得太重了,反而丧失了初心与乐趣。”

p457152236.jpg

《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现居加州,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来到一个现代充满高科技的发达社会,胡赛尼自己过着一种跨文化的人生。巧合的是,书中人物、成年后的阿米尔,也从先阿富汗到美国,又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20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在梁永安看来,书中设置了阿富汗与美国的两地对照,引发出对于跨文化命题的探讨。“现在的学生,不光光是能说一门英语就够了,更重要是学会身处复杂多样文化语境时,要有能力去理解他人、去以平常心交往、去打开视野。我发现,一些学生们还缺少跨文化的理解力,有时现代观念过于单一,比如以为楼越高越好,车越多越好。但如果被单向度的成功学绑架,我们就难以理解不同文明、文化。”

他建议,有时候青年人应尝试着去理解尊重异域,了解不同的人们内心珍惜什么,想什么。

QQ截图20180530180422.jpg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为上海市西初级中学学生讲解《追风筝的人》

“每个人都有归属感,除了吃饱穿暖还有深层次的安全、精神需要。当阿米尔在重回阿富汗的过程中,把属于自己童年的东西找回来时,作者写得很荡气回肠。”梁永安说,每个人成长中必然会丢失一些东西,可能要经历很多困苦再重新寻回来。

“失去过再找回来,这种是属于幸运的人,很多人找没有找回来。有时,失去恰恰是因为太贪心,老是做加法,但没做好,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赘余东西,反而磨损消耗了好的本心。”未来,《追风筝的人》小说分享会还将走进全国更多校园,让更多年轻读者深读经典。

QQ截图20180530180355.jpg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