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打拼那么苦,为什么还要来?李光洁回忆20多岁“北漂”时眼馋别人的饼干

文汇客户端

1.jpg

对很多小镇青年来说,他们放弃家乡悠闲自在的生活,拼尽全力可能就为了大城市一张床位。演员李光洁近日在《两会青年说》节目中回忆了自己的北漂岁月。

在大城市打拼那么苦,他们为什么还要来?听听李光洁怎么说。

3.JPG

李光洁自己在1999年上大学来到北京。他说,因为表演的艺术类院校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但是当时李光洁的钱,只够把北京的三所学校考完了,实在没有路费去上海再考试了。幸运的是,他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留在北京上大学,毕业之后一路拍戏到今天。

5.jpg

节目中,返乡创业者杨丽丽也表示,大学毕业那会儿特别迷茫。她的专业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很多同学在家等待工作。杨丽丽不想回到农村,她说,对大城市有一种很向往、很憧憬的感觉,感觉北京是一个有梦想的地方。只要你能努力,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或者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4.JPG

第一次办居住证的时候,警官拿着李光洁的身份证看了半天,惊讶于他不是北京人。

李光洁还回忆当时在大兴拍戏,天气特别冷。一个剧组的服装组长看他受冻十分可怜,让他上服装车休息,李光洁裹上了自己的“龙袍”,钻进车里的衣服堆,不知睡了多久。饿醒之后,才发现已经下午三点,饭车早就走了,只能看着别人的饼干“眼馋”。

他感慨,“这些都没有在20岁出头,经受生活对我们的磨炼那么重要。那个时候你觉得很难逾越的大山,在日后的工作中不算什么。”李光洁说,当时更急切的是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有去想自己属于哪。

2.jpg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定义,“小镇青年”是指生活在我国地级市、县城及建制镇的18岁至35岁青年。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以往许多小镇青年背井离乡成为“北上漂”。但如今,一面是大城市日益增加的压力,“北上漂”不再高大上;另一面,“小镇”却有着越来越优厚的人才政策与就业环境,如今的“漂一族”,出现了动摇。回到三四线城市就业生活的青年越来越多,“小镇青年”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

而不久之前的调查显示,教育和就业是青年最期待的两会议题。

“就业优先”——这一在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出现的表述,成了今年两会的热词。在官方不停发出“动员令”的背后,是对未来经济转向的把脉,就业成了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之一。

近年来,中国经济稳中有变,进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结构性调整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全年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8%~5.1%之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8%,政府超额完成了就业目标。

希望无论在哪儿,只要奋斗,“小镇青年”都可以无限接近自己的追逐与梦想。

来源:共青团中央微博、中国青年报、人民网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