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是不是伪科学?院士委员这样回应

文汇客户端

17141232-17f5-4890-ab1c-1ba2f99d0b41.jpg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今天上午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政协委员就“新时代政协履职”回答记者提问。

有记者提问,“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现在已经将近3年的时间了。这段时间我们有哪些新的发现?未来又有哪些新的计划?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表示,“墨子号”作为一颗科学实验卫星,主要有两方面的目的,第一方面是实用型的,实现了超远距离星地之间的量子保密通信,同时也有个非常基础科学的研究目标,在空间尺度开展严格意义下的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的验证。

“墨子号”发出以后,性能指标比预想的要好很多,所以本来计划两年内完成的科学试验任务,其实在两三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所以,在过去的三年当中,有很多的时间能够对它的性能做一些相关的改进,目前比较大的进展,因为是科学实验卫星,它本来不是为了实用化的,但是我们已经把星地之间密钥的成码量大概在过去两年当中提高了40倍,所以现在嘀嗒一秒钟,大概能够传送40万个密钥,这样的话已经能够满足一些初步的应用部门的安全通信需求。

(小编很想知道《三体》里的质子用的是不是就是这种技术?)

潘建伟介绍,除此之外,因为有了这么多时间之后,过去两年做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实验

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目前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一些专门提出来检验怎么把它们协调起来的更广泛的模型。

(补充一点:就因为这事儿,玻尔和爱因斯坦吵了很久很久,爱因斯坦曾伤感地表示:我们不去看月亮,它就不存来了吗?)

boer.JPG

玻尔,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

【量子力学的科学性已经经过近百年的证实】

潘建伟表示,目前一些民众对量子信息科技还有些疑问,这主要原因是因为量子力学与我们每天生活经验有很大不同,可能极少数的人在大学期间是学过量子力学的,哪怕受过高等教育,基本上对上世纪初建立的非常先进的理论都没有很好的理解。

所以,公众常常对量子科技会有两方面的疑问:第一方面,他觉得量子力学怎么会这么奇怪?它本身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到底如何?第二方面,在量子信息技术推向实用的过程中,大家经常会担心,这项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其实我们今天每个人用的手机、电脑等等都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成果,所以它本身的科学性已经经过近百年的证实,已经很好地建立了,只不过我们在大学里没有学过,对它不太了解,所以对它有疑虑。

它的创新成果,从它的产生到广泛应用,通常会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众接触到一个全新领域的时候,比如最早的照相机,你的图像跑到相机里面去,大家觉得魂都被吸到相机里面去了,都不敢太用相机,所以大家觉得这个东西不靠谱。所以早期量子信息,有些人认为这个东西是伪科学。但是它发展比较成熟之后,大家对它的科学性不怀疑了,又觉得这个技术不怎么成熟,现在还没有走向广泛应用。可能一方面由于我们中国在做很多技术的时候,主要是长期的跟踪、模仿,所以我们对自己的领先技术出来之后,自信心还是不够的。但是现在确实有党和国家的支持,我们国家已经有很多创新性的成果是走在世界前沿的,所以得到一种自信。

【中国量子力学突破】

据新华社2017年的报道,微观世界的运行,远比人类想象得更神秘。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十光子纠缠、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中国“量子人”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量子革命的发展史上,标注下新的印记。

芯片越来越小,传统计算机未来必将遭遇计算极限。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10的24次方)的方程组,利用目前的超级计算机,大约需要100年。而对类似这样的大规模计算难题,如果借助万亿次量子计算机,只需0.01秒。

全新的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特有的“叠加状态”,以采取并行计算的方式,让速度以指数量级地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和陆朝阳教授等研制的光量子计算机,已经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据介绍,关于量子计算研究的系列成果已经发表于《自然·光子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了量子计算领域的埃尼亚克(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自然·光子学》的审稿人表示。

潘建伟说,在量子计算基础研究领域,就计算能力而言,科学界有三个达成共识的指标性节点:第一步超越首台经典计算机,第二步超越商用CPU,第三步超越超级计算机。“目前我们实现的只是其中的第一步,但这一小步却是重要的一步。”

陆朝阳表示,预计年底可以实现操纵20个量子比特、达到目前商用CPU水平;到2020年,有望实现操纵45个量子比特的目标,向经典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发起挑战。

来源:综合自科技日报,新华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编辑:王磊

责任编辑: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