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祥地:20世纪曾经诞生过近40所美术学校,曾有300多名近现代美术先贤在这里教学、生活,为全国各地出版发行近四分之三的美术教材……正于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海派美术教育文献展,作为上海美术学院“2019主题学术年”系列活动之一,以多达400多件珍贵文献见证近现代海派美术教育的文脉。
展品中,黄宾虹、潘天寿等近20位近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代名家教学原作的集体亮相,百种珍稀美术教材集结展示,折射出其所处时代海派教学的生动图景。其中,不少鲜活的教学片段是第一次公开披露。
“以如此大规模的文献系统回溯海派美术教育文脉,还是第一次。并且,这次展出的所有文献几乎都是原件。”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李超教授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保护丰厚的海派美育遗产,需要让其向文化资源转化,活在当下,面向未来。“海派文化遗产里核心的内聚力、创新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海派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可以说真正推动海派从过去走到现在,再到未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黄宾虹、张聿光、刘海粟、林风眠、汪亚尘、王一亭、潘天寿、朱屺瞻、倪贻德、潘玉良、唐蕴玉、陶冷月、吴湖帆、钱君匋、张充仁、周碧初、谢之光、贺天健……太多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第一代名家都在其艺术生涯中有过非常重要的“上海时期”。“这些名家的‘上海时期’,大多与他们的教学有关,有的甚至同时任教于好几所学校。这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李超直言。
近20位近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代名家当年的教学示范稿、课徒稿、画集,都汇集在了这次展览。“不少作品甚至就是在教室、在课堂画的,旁边围着一圈学生,首先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然后才是艺术创作。”李超说。此次展出的八张黄宾虹册页,就是黄宾虹1933年任上海新华艺专国画教授时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而创作的。
“海派美育为什么对全国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主要是因高端人才的集聚。这不是依靠一个学校,而是依靠一个教育集群,甚至是文化生态滋养而来的。众多名家在这里教学创作,最显而易见的教学成果,就是人才培养。”李超指出。例如,在上海求学的艺术家郑慕康等五位画师的个案,折射出当时丰富多元的美术教育生态。
郑慕康以国画闻名,是上海中国画院的第一批画师。郑慕康1918年从广东来到上海,在上海美专,他最早学习的是西洋画,并且是以函授的方式——由学校把一张明信片大小的画作印刷品寄给他,他临摹后寄回学校,老师写好评语再寄回给他。此次展览共展示了18幅郑慕康当年函授学习时的人物油画作业,一并展示的还有当年老师给他作业的打分以及评语。在上海美专创办早期,函授是很重要也很有特色的教学形式。“现在来看,这种函授可谓社会美育最初的尝试,是很有效的。当时美专本身的教学空间非常有限,大量开放函授,让教授等学术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对社会美育有所贡献。”当时老师批阅作业没有署名,从字迹可以看出,应该有多位老师参与辅导,其中不乏张聿光、刘海粟、王济远等名师。他们的评分标准或许各有不同——这些作业的得分从60多分到90多分不等,但针对习作给出的每一份批阅意见都言之有物,相当中肯,如“这幅筋肉的色彩变化过繁复,所以色调就很难统一,要知道人体底本色大概总是黄红色居多”等,都是老师的评语。通过这样的油画学习,的确增强了郑慕康的写真捉形能力。日后他的国画正因融入了早年习得的西洋画明暗、透视等技法,画风日臻成熟,并且显出自己的特色。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