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前,陆机在松江写下“中华第一帖”《平复帖》,如今上海已建设16所书法特色学校培育文化传播者

文汇客户端

微课展示:阡陌云间探墨香(摄影:李立基)_meitu_1.jpg

微课展示:阡陌云间探墨香

“心正笔正,蒙以养正”,今天,松江区中山小学书法教师卢俊山为学生们上了一堂书法微课。他引导学生写好字、做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诸笔墨,流淌到学生心间。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今天,以“翰墨飘香美云间,文化传承润校园”为主题的2019年上海市“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在上海市松江二中举办。此次活动也是上海市第22届全国推普周系列活动之一。

作品展示(摄影:李立基)_meitu_3.jpg

学生书法作品展示

据悉,上海市语委、市教委联合市书法家协会自2014年开展了上海市“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已成为本市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品牌活动。通过活动的积极带动,上海在全市16个区建设了16所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定点特色学校,通过定点学校辐射引领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全市的书法教育的水平。

同时,全市共有数十万师生通过书法作品征集、交流、讲座、展示等形式,感受到了中华汉字之美,激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培育了一批经典文化的传播者,提高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营造了浓郁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

松江被誉为“上海之根”,人文底蕴深厚,书法历史悠久。1700余年前,陆机便在此写下了被后世称为“墨皇”“中华第一帖”和“祖帖”的《平复帖》,《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文人名家真迹法帖,比王羲之的《兰亭序》早五十年以上,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尊为故宫第一号国宝级文物。

明清两朝,以董其昌、陈继儒为代表的“华亭派”书家,在书法理论、实践和教育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现代松江书坛涌现出白蕉、程十发等人,对松江书法教育影响巨大。当代松江书法教育在各方努力探索和积极改革下,书法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层次性和审美性的特质日益凸显,被上海书法界称为“松江现象”。

师生在现场挥毫泼墨(摄影:李立基)_meitu_4.jpg

师生在现场挥毫泼墨

2017年起,松江区启动“悦读节”活动。以“悦读节”为主线,架构纵横相间的活动体系。组织开展各类经典诵读、书写、讲解文化实践活动;分类推进“云间书香”、小学诗词诵演、中学生辩论赛、教师原创征文、亲子共读等各项活动,积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资源整合、课程研发、教学跟进、名家指导等,打造诵、写、讲、演、唱、辩、走等系列区域语言文字品牌活动,构建良好的区域语言文字环境和生态,引领学校积极创建语言文字特色。以诵读活动体系架构为例,组织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进行经典诵读征文、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综合艺术展演、读经典荐书活动、组织学生赴广富林遗址开展“行走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到课外,从比赛到展演,从静态到行走的活动体系的架构,有效引领学校语言文字活动形成品牌特色。

名家论坛环节,嘉宾讨论书法教育如何发挥“以书育人,文化华人”的作用(摄影:李立基)_meitu_5.jpg

名家论坛环节,嘉宾讨论书法教育如何发挥“以书育人,文化传承,文化化人”的作用

在今天的活动中,上海书法名家潘善助,上海市教师学会会长、语文特级教师陈军和松江区书协主席彭烨峰紧紧围绕“以书育人,文化化人——‘松江现象’背后的思考”的主题,分别从“传承‘松江现象’”“弘扬‘云间墨香’”“建设‘书法之乡’”等三方面阐释书法教育如何发挥“以书育人,文化传承,文化化人”的作用,引领大家思考如何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本次活动还组织了书法名家及师生书法优秀作品展,呈现了从古至今两百余件书法作品,其中既有古代陆机、董其昌等书法大家的传世佳作,也有近现代陆维钊、白蕉、程十发等先贤的精品,还有当代书法名家以及中小学书法教师和部分学生的精心之作。尺幅之间,展示出了一千七百余年间松江的一代又一代在书法的传承和发展中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的成果。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语委办、市书协、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松江区教育局、松江区语委办、松江二中承办。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摄影:李立基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