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在家躺着就能给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段子的来历吗?

文汇客户端

葛优躺.jpg

“当时的观众一定想不到,这个客串的演员会在二十多年后红遍大江南北。而‘葛优瘫’也成了当下年轻人表达现世情感最时髦的‘表情包’之一。”

剧名:《我爱我家》

首播时间:1993年

有些藏匿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小事’,总包孕着可能惊天动地的能量。《我爱我家》的意义亦如是,或许是作为一部经典情景喜剧的‘模式’,或许是作为一代人生活方式的‘复刻’。总之,那个属于‘我家’的年代,我很怀念。

《我爱我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1993年,发生了很多事。有些事很“大”,但雁过无痕,今天的我们再也不会想起;有些事很“小”,却一直被记得,酝酿到现在也成了一件大事。

比如,《我爱我家》的播出。

我爱我家1.jpg

这一年,中国有了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前40集播出后,掀起了意想不到的关注热潮。第二年,《我爱我家》又续播了80集。这部电视剧前后总共120集,不仅是国剧历史中单部集数最长的连续剧,也是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如今看来,也是中国电视情景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

《我爱我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当年,剧中一个名叫纪春生的无业青年瘫在沙发上,絮絮叨叨抱怨了几嘴,当时的观众一定想不到,这个客串的演员会在二十多年后红遍大江南北。饰演纪春生的葛优当时只是客串一把,却不料这成了他演艺生涯中最带感的角色之一。纪春生煞有其事地为生活找着各式各样的借口,说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心里话,而“葛优瘫”也成了当下年轻人表达现世情感最时髦的“表情包”之一。

我爱我家2.jpg

很难描述在情景喜剧本就为数不多的国剧市场中,《我爱我家》究竟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一个北京六口之家跟他们的邻里亲朋之间发生的故事,都是些芝麻大的琐事,却有着历久弥新的影响力。

在这部电视剧中,汇集了20世纪90年代许多巨星的身影,且在某种程度上观照着同期其他能称之为经典的国剧作品。《过把瘾》里的王志文和江珊,《渴望》里的韩影,《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张瞳……他们纷纷成为“我家”的一员。《我爱我家》就像一面镜子,用最干净的模样来映照一个时代的电视记忆。

我爱我家韩影.jpg

我爱我家王志文.jpg

当年撑起这部电视剧的核心人物——由文兴宇饰演的傅明——曾为多少人带来欢笑与感触。

作为“我家”的主心骨,他“走过的桥”比家里其他成员“走过的路”还要多。故事为老傅设定了不少前史,从革命时期的地下工作者到如今的领导干部,“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受过伤,抗美援朝渡过江”。这为老傅说话的拿腔拿调提供了充分的合理性,他最喜欢的口头禅就是“我早就看出来了”。

在“老干部”风吹起来的今天,人们不会忘记,老傅是大家喜欢过的第一位“老干部”,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副局级干部”。尽管文兴宇已经仙逝,但老傅的形象却依旧鲜活,就像是还陪伴在人们身边。

我爱我家文兴宇.jpg

另一位主演,大儿媳和平的饰演者宋丹丹,当时还是这部剧导演英达的妻子。

在出演《我爱我家》前,宋丹丹已经是央视春晚的红人,名气很大,家喻户晓。在《我爱我家》之后,更多人看到了她生活化的一面,这也为之后宋丹丹颇具“烟火气”的演艺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爱我家宋丹丹.jpg

除此之外,杨立新、梁天、关凌……这些曾经在《我爱我家》中留下重要印迹的人,如今都已经是行业内独当一面的顶梁柱。

“我家”应该是成就中国最多影视明星的地方,而这份荣光也离不开当时制作出《我爱我家》的幕后主创的努力。

说起来,《我爱我家》的诞生本就是一个传奇故事。最初的编剧班底中有著名作家王朔,因为一些原因,他提前离开了团队。过意不去的王朔向剧组推荐了另一位很有名气的编剧梁左。

梁左在20世纪90年代写过不少知名的春晚小品,创作电视剧倒是头一回。在他的领衔下,《我爱我家》的剧本推进得很快。最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也因此烙上了十分强烈的“梁左”感。有人评价《我爱我家》就是梁左的“我爱我家”,这似乎有些忽略其他主创的努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梁左对于这部电视剧的独特意义。

老傅一角的原型,就是梁左的父亲。在老傅的身上,梁左寄托了真实的生活情思。也因为这样,《我爱我家》里对90年代家长里短的写照,也多了几分更易于移情的特质。剧中从人物到台词,既有“接地气”的趣味,又带着真切的社会反思,没有太过花哨的表达,更没有很是直接的说教,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多数家庭那样,一地鸡毛,却也举重若轻,因此而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具体缩影。

我爱我家张国荣.jpg

媒体曾这样描述《我爱我家》的真实感:“故事也许不曾发生,但他们却真实得如同生活在我们身边。这些角色不像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本来就在那里。梁左和他的伙伴们耳朵尖,将他们都记录了下来。”

情景喜剧在国外,是很有年头的一种电视剧类型。自广播剧时代开始,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情景喜剧中不仅出现了无数现象级作品,更成为人们消遣生活、思索生活的重要载体。

但在中国,情景喜剧不仅数量和规模有限,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也屈指可数,只有从最初的《我爱我家》,到后来的《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国剧的类型化步履越来越快,但情景喜剧却似乎再没能超越最初的巅峰。就连创作了《我爱我家》的英达亦如是,深耕情景喜剧的他,后来制作了诸如《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优秀作品。但要论生命力,“英式喜剧”的影响力主要就在《我爱我家》之中。

梁天.jpg

毫不夸张地说,《我爱我家》作为国剧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标杆意义的情景喜剧,直到今天仍然是无法再度被复制的荧屏奇迹。即便有后来《武林外传》这样的流行化解构,尚敬等人的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达等人的影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爱我家》既是国产情景喜剧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国产情景喜剧的唯一的“父亲”。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视剧,带着很强烈的“寻根”情结。过往的社会前行车辙尚未淡去,大众化的思潮又一并兴起。在精英气质和流行质地中游走的电视文化,也表现出了其他时期所不具有的坚韧性。《我爱我家》是喜剧,但它仅仅是一部喜剧吗?答案是否定的。

全家福.jpg

看到知乎上有人这样评价《我爱我家》:“开始即完成。”能经得起时代淘洗的作品,通常身着坚硬的铠甲,在反复的打磨中,它们将会慢慢呈现出最为圆润通透的内里。《我爱我家》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人们与剧中的人事初次见面时,就注定了《我爱我家》会站在时间的前头供人们去想象,去缅怀。

再来看看那些在《我爱我家》中惊鸿一瞥的面孔吧——

你们的苏大强

我爱我家苏大强.jpg

江珊

江珊.jpg

姜文

我爱我家姜文.jpg

陶慧敏,《人民的名义》中的厅长夫人

陶慧敏.jpg

濮存昕

我爱我家濮存昕.jpg

刘蓓和赵明明

刘蓓和赵明.jpg


节选自《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四十年》,何天平 著

编辑:邵岭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