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回来,我们就结婚!”
2月4日,一支由46名队员、6辆装载物资的大型移动车组成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出征。出征前的华山医院广场上,我们目睹了师徒间、同事间的热烈拥抱,尤其是听到这句情侣间的约定,这应该是疫情时光里“世上最美的约定”了。
不知不觉,明天就是元宵了,今晚,中山医院136人医疗队伍出征,据说,中山医院历史上如此大规模外派医疗队只有三次,第一次是抗战时期,第二次是唐山大地震,第三次就是如今的武汉抗疫战。
在机场,我们也目睹了中山医院医务人员夫妻档在机场拥抱、道别。“我们干这行,这种时刻挺身而出,是必须的;但作为妻子,作为孩子的妈妈,我真的万般不舍,等他凯旋。”这名医生的妻子说得特别真实,她自己也是一名医务人员。
元宵,元宵,每逢这个时节,中国人在这天会吃碗汤圆,寓意团圆。
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战里,我们看到许多医务人员里的情侣档、夫妻档舍小家,为大家,在各自的战场上“并肩作战”。
抢着报名,这次轮到你做一次家属!
华山医院这次出征,从接到正式命令,到救援队抵达武汉高铁站,不到短短24小时,报名名额几乎需要“秒抢”!
“每次都是我做家属,这次终于轮到你做一次家属了!”出征前,华山医院浦东院区手术室护士朱禛菁对她的爱人虹桥院区神经外科监护室陈裕春护士说。
这对“华山伉俪”在医院里非常有名。先生陈裕春曾经代表医院出征菲律宾海燕台风救援、尼泊尔地震救援等,获得过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特殊贡献奖,英雄事迹广为人知。作为“家属”的朱禛菁自然也常常被大家关心。
“这次我在忙,半小时没来得及看手机,她就抢先报了名,还不肯告诉我!”陈裕春说,等到他回过神来报名时,却被护理部副主任郎黎薇告知:“你们家名额已经满了!我们征用一个就够了。”
“以前她就忿忿不平每次都是我去,这次她终于得偿所愿了……我就是很不放心!不过我也不好太打击她不是……算了算了,她也参加过国家红十字培训,有证书,工作能力还是很强,我要相信她。”陈裕春自我安慰。
“感染科侠侣”:一个“闭门”科研,一个奋战隔离病区
1月29日,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刊发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汉9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总结》。文章刚上线不久,就入列下载量“Top10”(前十)榜单。
“大家都很关心这个新病毒到底是怎么回事!”作为通讯作者之一、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教授、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张欣欣难忘这段与武汉金银潭医院同仁攻关的岁月——连续十多天,武汉-上海两地连线,“困了眯一会儿,醒了就干活。”
为什么这么拼?
张欣欣说,就想着快点把流行病学特征归纳出来,及时让国内外同行认识它。
他们最终拿出一份迄今最大病例数临床回顾性研究,得出的发现包括:既往有合并症的中老年患者更易感,99例患者平均年龄55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热、咳嗽、气短这三种表现最常见;影像学上,一般病毒性肺炎是弥漫性毛玻璃样改变,这类患者中外侧带毛玻璃样改变……张欣欣说,特别想告诉同行通过统计学手段发现的这些规律,为广大医务人员更好诊治这种肺炎服务,达到早识别、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张欣欣这番忙碌,还有一个温暖的理由——她的爱人也奋战在抗疫线上!
张欣欣的先生龚启明是瑞金感染科主任医师,两人堪称“感染侠侣”。小年夜之际,瑞金医院就劈出感染科一个楼层收治疑似留观病人,龚启明就是首批进驻病区的医生。眼下,医院疑似留观流程走上轨道,龚启明又接到新任务,待命入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当医生这么多年,面对这种事情,没二话可说的。”这对夫妻档医生说,就想疫情早些结束,大家都能获得小团圆。
武汉!上海!投入各自的战疫一线
“我的老婆是个老战士了。”接到记者电话,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后勤保障部副部长洪加懿如是说,他的爱人是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张玉萍,作为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
2004年,他们俩一起进入市公卫中心工作,一个是护士,一个是后勤保障,H5N1、H7N9、埃博拉、MERS等防疫战场均留下了他们并肩作战的身影。
“一应急家里就没人照顾。”洪加懿说,考虑到家中老小,2018年张玉萍换了工作地,没想到迎来了“新冠”。
这次疫情蔓延后,洪加懿直接住进了市公卫中心,这里集中收治全市的确诊患者。
“水、电、供氧都需要我们保障。”一步不能离开的他就在此时收到了妻子的消息,“我决定支援武汉!”从业20多年,张玉萍深知,“老将”的加入对科室中的年轻护士来说,是榜样,亦是精神支柱。
“我起初有些不理解,但最终还是理解的,没办法,这就是你所处这个行业的内心感召,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有召唤,就会被唤起的。”当记者问起元宵节他们有何打算时,洪加懿说起另一件事:2月15日还是两人的结婚纪念日,“等疫情过去,我们到时再庆祝!”
这个元宵,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武汉与上海的距离更近了!
在这场迎战病魔的阻击战里,这样的夫妻档还有很多。
隔着火车的车窗,两人将手伸向对方,1月27日,上海南站,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内科主管护士吴玲玲在车厢内与丈夫赵坤惜别的场景,感动了许多人。
得知妻子驰援武汉,同是医务工作者的赵坤只说了一句,“我知道,你放心。”
“从报名开始,她就随时做好了出发的准备,我这边能帮助她的就是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好,把儿子照顾好,不给她增加心理负担,让她去武汉安心工作。”赵坤说:“相信疫情很快就能控制,我们很快就能团聚……”
沈全斌是华山医院后勤保障部动力维修科的一员大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水电工”。回忆起上次出征,他感慨道:“正好12年啊,一轮。”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他在四川绵竹市兴隆镇和九龙镇,配合奥地利、西班牙救援队,开展饮用水净化工作,与队友一起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支ERU紧急治水队,为灾民们筑起了生命安全的屏障。此次华山医院野战医院整建制出征,一切未知,可能需要应付各种医疗设备巨大的能源消耗,需要运行水净化系统,需要在野外保证用电、用水安全。谁来保障?他当仁不让。人高马大的他和爱人也是“华山伉俪”,爱人在急诊一线抗疫大半个月了。
在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瑾作为医院与全区的救治专家组成员,已不分昼夜地“连轴转”了十多天。他的爱人王大志,是市北医院总务科科长,春节以来,他们是夫妻,却很少见面,没有好好在一起吃过一顿饭,往往是一个刚到家,一个又走了。
“我们最对不住的就是父母亲,他们每天都在提心吊胆,怕我们被感染上。”王瑾说,当听说她要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母亲差点昏厥过去,好在父亲陪伴安抚,母亲情绪有所好转。二老被全国上下和女儿女婿一样为阻击病毒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动,写下一首小诗,王瑾很喜欢最后一句:凯旋日有望,禹域福无疆。
如今在上海,在武汉,在很多地方,都有一个个家庭里的许多人忙碌在自己的“战场”上。这个元宵,也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武汉与上海的距离更近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战场,但大家都相信那句话: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