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过敏、用完消毒液发痒……战“疫”期间遇到这些困扰怎么办?

文汇客户端

啊啊3.png

2020年的这个春天,最牵动人心的就是这场新冠肺炎战“疫”。大批医务人员奔赴前线,普通人则“闷”在家里与病毒作斗争。大家好不容易弄清楚了“口罩怎么戴”“手怎么洗”,新问题又出现了:用完消毒液发痒、发疹怎么处理、口罩戴太久有勒痕怎么办……别急,笔者与您一起来解决战“疫”中的皮肤常见问题。

普通人群篇

★消毒剂“过敏”怎么办?

使用消毒剂时出现的皮肤不适主要分两类:

第一,消毒剂中特定成分引起过敏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的风团、丘疹、水疱伴瘙痒不适,极少数严重者可能出现腹痛、喉头梗阻等全身系统过敏反应。

处理方式包括:停用可疑消毒剂;停用后3-5天仍未改善,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存在系统症状时,必要时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出现瘙痒剧烈、红肿明显等不适,建议专科门诊就诊);如有继发感染,应局部或系统性使用抗生素。如果皮肤裂口,可外擦夫西地酸软膏。口服及外用药物要咨询医生后使用。

第二,反复使用消毒剂产生刺激性皮炎。这是因为多次使用脂溶性消毒剂(如氯仿等)后,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消毒液渗入皮肤产生刺激性皮炎。临床表现为反复使用该消毒剂后,接触部位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

处理方式包括:建议立刻停止接触,加强局部护肤;一般建议加强护肤润肤剂使用;特别严重时请至专科门诊就诊。

★口罩“过敏”怎么办?

部分患者戴完口罩后出现口周红斑、丘疹及瘙痒等不适症状。这可能是对口罩组成成分过敏,也可能是戴口罩后因潮湿、闷热不适而产生的刺激性皮炎。

处理方式:更换口罩品牌;如停用后3-5天仍未改善,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外用润肤剂或配合弱效激素药膏(遵医嘱);严重时需系统口服或静脉用药(遵医嘱)。

★戴上口罩,原有皮肤病加重怎么办?

本身就有痤疮、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者最近可能比较闹心。长期佩戴口罩导致皮肤封闭,产生局部压力,同时又闷热、潮湿,很容易使原有皮肤病加重。对此,只能建议减少出门,减少口罩佩戴时间,按原来疾病的治疗方式继续治疗。

医护人员篇

★防护用品“太勒”怎么办?

近期,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的照片让大家泪目,他们面部、耳后等部位都有深深的勒痕,有些甚至能看到伤口淤血。医用防护用品密封性好,医护人员又不得不长时间穿戴,因此皮肤组织受压、摩擦,容易产生机械损伤。

建议采用这些方式护理:穿戴前局部使用润肤剂,并利用敷料进行局部减压(需确保不漏气);反复出现皮下出血时,可使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肝素乳膏等);破损处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外贴创可贴或纱布保护创面。

★防护用品“太闷”怎么办?

由于防护用品透气性较差,长期穿戴会导致皮肤处于潮湿状态而出现浸渍现象,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白、起皱、脱皮等。通俗点说,皮肤好似长期泡在水里。

建议采用这些方式护理:穿戴前、更换防护用品时及穿戴结束后均使用护肤润肤剂;选取大小合适的防护用具,待消毒剂彻底干燥后再行穿戴;有条件时,增加更换频率、擦干汗液;浸渍明显时,可使用皮肤收敛剂(如氧化锌乳膏)。

穿戴防护用品时,因局部多汗、潮湿,还可能继发皮肤浅部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丘脓疱疹。一般可外用抗真菌药膏(如联苯苄唑乳膏、酮康唑软膏)处理,必要时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

上述多个皮肤问题处理中,都出现了护肤润肤剂,足见其重要性。对医护人员来说,考虑到需多次接触消毒剂,同时需长时间使用防护设备,常有皮肤干燥,建议使用保湿时间较持久且无刺激性的霜剂或乳剂(如维生素E乳膏、绵羊油、凡士林以及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护手霜、润肤乳等)。


作者:王兰庭 郦斐 李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医生)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