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为何仍需重读家谱家书?“家文化”藏着中华传统基因密码

文汇客户端

屏幕截图 2021-06-21 115442.png

纵观历史,家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存在的重要证明,饮水思源,不忘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事迹、家训家风等记录下来传给子孙。身处通讯便捷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仍需重温家谱家书?“家”文化谱系里藏着怎样的中华传统基因密码?

“家以及家族的传承,是古老的话题。在农耕文明近万年长河中,家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承担了生产劳动、家族繁衍、教育后代、保护家人安全等的社会职能,所以家族传承、家风家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一整套系统理论。”上海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君波评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家族传承》一书结合理论和案例,主张“传承无限,止于至善”理念,颇有创见,是家风学习教育的生动读本,对新时代家族传承理念有一定启示。

比如说到世家传承,孔子世家源远流长2500年,有完整的家谱家规家训,被称为天下第一家。从其家谱家规家训中可看到,作为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一直发挥着主脉相传的作用。流传至今的《颜氏家训》《章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仍有积极意义。


屏幕截图 2021-06-21 115924.png

“看家谱很长知识,能知道祖宗的起源、前辈的事迹、家族的传统等。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在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家族传承:佳佳说家文化》首发式上,作者陈佳佳谈到,家谱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变迁,家谱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宋代家谱主要功能在于德育、教育;明代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宣扬“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清代家谱则注重尊祖、敬宗和德化功能。

而家书体现了家中骨肉亲情,是思想的延续,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书中举例谈到,曹操在《诸儿令》中写道:“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儿,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大致意思是,我要选择慈孝的、听我话的儿子,去镇守一方;选拔官员的时候不徇私,公平公正,选拔儿子也是一样。

公元213年,曹操外出征讨孙权之前,还给曹植写信说:“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戒子植》)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曹操说: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当了顿丘令,回想那时的行为,我没有后悔,现在你(曹植)也已经二十三岁了,你加油努力啊!

屏幕截图 2021-06-21 152916.png

孙权的家书里,有一封《让孙皎书》是写给堂兄弟的:“卿行长大,特受重任,上有远方瞻望之视,下有部曲朝夕从事,何可恣意有盛怒邪?人谁无过,贵其能改,宜追前愆,深自咎责。”孙皎是个将军,因小事与东吴名将甘宁争吵负气,孙权听后便写下家书,教导他待人以敬,宽容大度。其中“人谁无过,贵其能改”已成名言。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佘凌谈到,《家族传承》书中既有对于家风建设、治家原则的解读和多年家族传承教学实践经验,也有对古今中外名门望族的经典案例剖析,诠释了中国“家文化”精神内涵和核心原理。在作者看来,“好的家风家训带给我们的是种厚重的底色,唤起后代何以立身齐家的人生认同感,找到内心的归属和安宁到底在何方。”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