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街区“微空间”,上海这本大书还有哪些“打开”方式

文汇客户端

undefined

漫步“中华商业第一街”,转角遇到飘着咖啡香的书店,找寻这座城市里有故事的人……在执行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微阅读·行走”的五年多来,张莹带领读者走进了形形色色的街区、大大小小的店铺,邂逅各式各样的建筑,以及建筑中富有个性的人。大量行走故事汇聚成新近出版的《行走中的阅读——城市慢行记》,为读上海这本大书增添了富有人情味的“打开”方式。

“与这些有趣的人的邂逅,是城市行走的主要乐趣之一。”在光海书局的分享会上,张莹和书中聊到的人物感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普通人,构成了城市生态的一部分,使整座城市焕发活力与生机。“在我看来,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感受一座城市,就是要走街串巷,看看繁华都市背后的建筑与街角沉淀的生活气息,才能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业内评价,《行走中的阅读——城市慢行记》是一部探索城市空间、阅读城市底色的读物,读者随着漫步路线走进情牵三代人的温馨咖啡馆、为流浪猫狗寻找主人的酒吧、有三千多片茶叶收藏的茶书房等海派街区“微空间”,体会到一座城的温度与热度。

undefined

作者一次次将目光投向一条条海派风情的马路、一座座别具一格的建筑。比如谈到沪上特色书店时,书中如是描述——光的空间在绍兴路上扮演着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它像是一个向往文艺的年轻人,倾听着这条平日并不热闹但依旧充满文艺气息的马路的呼吸。光的空间铭记下这段并不长的马路上的风花雪月,它和这条马路的节奏是一致的。从它出现在街角的那一刻开始,它就用自己的诗句写着自己的诗歌。它们是弄堂里的私人书室风格,也是夜幕降临下啤酒屋的麦芽味道,还会是某天在墙沿上偷偷掠过的那只猫咪,或是那个午后空间内的生日诗画会。

写到思南公馆附近的思南书局,又留下个性化的观察——看着眼前依旧是一只红色小鸟标记的思南书局,这样的错觉还会时不时地萦绕在心头,这既是文化的延续,也是对于这个街区最为合适的继承。当你随着石阶拾级而上,看着一旁墙壁上绿茵茵的爬山虎,就仿佛游走在时光的阶梯上。不经意地坐在室内的木制楼梯上,靠着一旁的旧式窗架,偶尔飘来的风带起几片绿叶浮动,伴随着远处传来的自行车铃铛声。

undefined

光海书局所坐落的南京路,也在时空交错中有了多重意味——每当我们想起上海五彩斑斓的生活场景时,南京路总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许多人心中的绝对经典,也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商业街。在“南京路”这一字眼的背后,很多时候还能体味出上海人传统的优点:做事细致敬业,遵守规则,公共和私有界限清楚以及长久以来被西方都市生活所影响而滋生的对时尚的追求,同时又精打细算,讲究高品质、好“卖相”。久而久之,这里引领了全国的时尚潮流。

作者介绍道,南京路的繁华从华丽的百货公司陆续开张开始,20世纪10年代中后期先施、永安公司先后开业,从此百货业成为南京路的具体代表。1936年,大新公司在南京路的最西端正式开张。作为老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由澳大利亚华侨蔡昌创办,这里有国内第一部自动扶梯,在当时,这样的电子机器引发了轰动,大新也变得名声大噪。其后,大新公司改为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而诞生不到5年的光海书局也延续着曾经“大新书画厅”的艺术追求,将沉浸式的体验,从静止的物件延续到走动的人、流动的音符以及飘香的气味上。

undefined

与张莹围谈的是她寻访过的有故事的人,携带者这座城市不同“微空间”的风情。比如,周迎是远方书屋的主人,书屋开在一个园区的二楼,有着自成一派的气质。“小广东乐器修理铺”店主冯顺成,是上海修琴师,书中作者亲切称他为“靓爷”。提到自己与那英、刘欢等歌手同台演出,年轻时组建乐队进行全国巡演的传奇经历,“靓爷”表示,音乐是爱好,如今这种爱好寄托在琴弦上,他为附近居民、乐手修琴,不求速度,却有“修旧如旧”的好手艺。

巴尼咖啡馆店主冯佳艺曾在国际游轮上从事过半年摄影师工作,之后带着游客送的泰迪熊巴尼,一路飞回上海,开办了这家特别的咖啡馆。咖啡馆会定期举办读书会、旅行分享会、音乐会、油画课等,慢慢成了附近学生、居民常光顾的“文化客厅”。她也在这里找到了与这座城市、这片街区联结的新方式。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