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这种不停飞翔的“无脚鸟”,为何每年此时离开,来年又总归来?

文汇客户端

今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广场上燕子翻飞,天安门城楼上也是燕子环飞,一幅生态和谐的美景。而这一幕也令更多人关注起了北京雨燕。 8月,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的观察计数活动结束,近两年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雨燕调查项目估算,北京四环内雨燕种群数量繁殖前预计在5000只左右,繁殖后可能超过了1万只。人类与它们一同见证了北京城的繁荣与变迁,重生与发展。“北京”这座城市的名字也被刻在了它们的名字中。

微信截图_20210823110849.png

▲暴雨中的北京雨燕。

雨燕学名中的 “apus” 拉丁直译为“没有脚的鸟”。雨燕的跗跖很短,看起来像没有脚,其脚趾结构是四趾向前,因此它无法在平坦的地面直立走动,也无法握住电线或树枝,一旦意外跌落,必须用全力扇动双翅飞起。这种脚趾结构使他们善于攀缘,所以分类学上将其归为攀禽(家燕等属鸣禽)。“与能在地面啄食的家燕相比,北京雨燕属于天空。”兼任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的张正旺介绍,北京雨燕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空中度过。它四脚趾朝前,除了产卵、孵化在巢中,它们不分昼夜,不停地飞,飞行中捕食、喝水、交配。“正是这种独特的肢体结构与生存方式,让雨燕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北京。”

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Robert Swinhoe首次在北京采集到普通雨燕pekinensis亚种标本,自此定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即北京雨燕。全世界以“北京”为模式产地的野生物种非常少。北京雨燕曾集中分布在天坛、正阳门、雍和宫等地。它们在北京城里漫天飞舞的景象是老北京人的记忆,人们也把北京雨燕作为古都北京的生态符号。北京人欢迎和爱护雨燕,雨燕也一年年、一代代从不失约地来到北京。

3b87e950352ac65ce2c420ff00a6b21891138ad3.jpeg

▲栖息在颐和园廓如亭景区的雨燕。(吴镝/摄)

等到了夏末,雨燕就会准时从北京消失。通过环志,研究人员给北京雨燕戴上定位器,回收后分析数据发现,北京雨燕大概在7月末、8月初出京后,会做一次超远距离的飞行,穿越阿拉伯半岛,最终抵达非洲西南部,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等地“休整”大约3个月,再在第二年2月重新启程,飞回它们在北京的家。

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专家赵欣如说,对于北京雨燕来说,这一迁徙是史诗级别的飞行:“2015年回收了13只,发现北京雨燕从北京经过了115天,一直迁飞,到了非洲的南部。如果将这个距离简单地连起线来,得有15000~16000公里。非常善飞的一种鸟,伟大的飞行家,很不容易。”


微信图片_20210823111306.jpg

▲雨燕身体结构示意图。

得益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北京大量古建中的梁、檩、椽交错形成了一个挨一个的人造洞穴,不仅比野外的裸岩和洞穴更加安全、舒适,而且有利于雨燕的繁衍生息,使得“燕口”大量增长。

于是,适应和栖居于北京庞大古建筑群的普通雨燕慢慢演变成了北京雨燕。有研究者记录,上世纪前期,北京雨燕种群数量曾达到鼎盛,约5万只。

有观点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古建筑少了,所以北京雨燕也会少。2017年7月,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馆联手启动了北京雨燕科学调查活动,调查显示当时北京地区7月初雨燕数量约4000只。

除了“住房”,赵欣如指出,北京雨燕还得吃好点。“我们曾经判断,前些年数量减少的原因不光是古建筑少了,还有可能是北京上空的昆虫太少。怎么增加?园林绿地少用农药,恢复更多湿地。”

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万只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这群机智又顽强的生物,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重新焕发了生机。

近两年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雨燕调查项目估算,北京四环内雨燕种群数量繁殖前预计在5000只左右,繁殖后可能超过了1万只。

随着城市的发展,雨燕也在慢慢适应城市,开始在高大的建筑里繁殖,例如天宁寺桥、建国门桥等立交桥的孔洞或缝隙中。

“古建筑少了,它们会找新的地方。”赵欣如认为,现代城市发展对雨燕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把它们排斥走,某种意义上,北京雨燕为了繁衍后代,在适应城市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210823111706.jpg

▲北京雨燕。

当人类的演化能创造一种或多种生物并对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时,理当让这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持下去,而且北京雨燕不只是产生了北京中轴线上活着的文化和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伴随人类演化而来的北京雨燕已经成为与人共生共荣的生物圈。

中国有1400多种鸟,北京雨燕却是飞进人们生活的那一只。它好像没有脚,不曾落地,总是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北京这座城市是它们不离不弃的家。



  编辑:彭丹

       图片:视觉中国、北京晚报、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公众号

责任编辑:江胜信

  来源:综合自北京晚报、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