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的理由⑨|陈海汶:千万次的出发,从上海开始

文汇客户端

喜欢上海的理由(5022190)-20210917171704.jpg

上海旅游节



微信图片_20210923174651.jpg

“20年前,我从吴淞口出发,沿着黄浦江一路拍到金山海边,铭记了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工业蝶变;20年后,从上海出发,拍了26万公里,定格了56个民族的幸福生存,追寻着未来已来的新时代。                                                                                                                                                      ——陈海汶(著名摄影家,1958年生于上海,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主编、主拍、策划、制作、印刷的大型出版画册《中国上海》《夜上海》《数字上海》《航拍上海》《繁华静处的老房子》《传承》《上海老工业》《5.12中国汶川大地震》《上海老房子》《印象上海》《中国人家》等出版物,被誉为“画册大王”。2008年8月起,陈海汶历时12年拍摄了“我们·中华五十六民族”,成为中国为止用影像最完整的记录了中国56个民族生存现状的摄影家)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定义摄影家陈海汶,莫过于“出发”两个字。

21年前,他从吴淞口出发,深入浦江两岸,拍摄了两千多家老工厂在时代洪流中的沧桑巨变,记录了上海工业的蝶变与重生。

微信图片_20210923174725.jpg

沪东造船厂

16年前,他从梧桐深处出发,用镜头刻下老建筑的光阴,思南公馆、衡复风貌保护区、外滩……记录了城市文脉的留存和传承。

微信图片_20210923174721.jpg

思南路一角

13年前,他从上海出发,行程26万余公里,辗转28个省份,途径554个县市,寻访到1531位民族代表和文化传人,记录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幸福生存,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发出了中国人文摄影的时代强音。

微信图片_20210923174718.jpg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

“这就是上海人要做的事。”坐在位于安福路的工作室里,年逾六十的陈海汶一口标准的上海话,一脸盎然的少年神色,“上海人就是这样做事情的,要做就做到卓越,做到极致。”

“我出生在上海人说的‘下只角’,局门路打浦桥那一带。”陈海汶笑言,“父亲当时在一家大型工厂里做工人,技术好,一直加班,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虽然出身平凡,但“做人做事要有上海人的腔调”,却深深地烙在了陈海汶的基因里。

微信图片_20210923174715.jpg

上港六区

弄堂的小伙伴爱打架,却也最讲义气;工厂里的机油味提示着机器无穷无尽的轰鸣;时不时从机床深处飘来一曲《喀秋莎》诉说着工厂里特有的朴实和浪漫;夏天的酸梅汤装在一个铁皮桶里,铁皮桶上有一个开关笼头,一转过去,就有吃不光的酸梅汤。这一切都是童年陈海汶难以磨灭的记忆。

父亲在工厂从工厂退休时,恰逢1990年代社会转型,他们这一代曾经创造过城市辉煌的老工人,伴随着工业发展的起起伏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微信图片_20210923174711.jpg

上钢三厂

“父亲在退休的那天,摔了一跤,此后没多久就走了,他工作过的工厂也拆了。”陈海汶说。这位骨子里保留了工人阶级质朴情感的摄影家,对上海的工人、工厂、工业的变迁、城市文明的基底,抱有深刻的认识和深切的感情。“所以拍这个专题,首先是带着对父亲的感情,对他们这一代人的感情去拍的。”

2000年,陈海汶从吴淞口出发,一路逆流而上。这似乎是有些寓意的,这位最看重“上海腔调”的上海男人,表面儒雅斯文,实际上却最是敢闯敢做,敢为人先。

微信图片_20210923174707.jpg

上钢三厂

上海黄浦江边老工业的主题摄影一共持续了6年,历经了无数的困难。其中,梳理城市文明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厘清黄浦江岸线与工厂历史的关系,以及和拆除工厂的时间表进行赛跑的拍摄——这些镜头背后的功夫,都远远超过了一位摄影家的职责。

“在对父亲这代老工人的感情之外,对上海这个地方的感情是支持我把拍摄进行到极致的重要原因,用现在的话说,叫‘讲好上海故事’。”陈海汶一边拍,一边热烈地品尝着与浦江岸线,与城市变迁相依相偎的深情。

微信图片_20210923174704.jpg

上港六区 日晖港

2000多家工厂,2000多个晨昏昼夜阴晴雨雪,以一寸一寸为单位分割出来的近200公里的浦江水岸线,数不尽的底片,抢救下来的珍贵影像,投身期间的炽热的情感——时隔20年,当我们再细细品读陈海汶这套《上海老工业》画册,既看到了这位工人的儿子对城市工业百年发展最虔诚的致敬;也看到了一位上海摄影家和城市一起经历、一起成长、继续出发的轨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黄浦江、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微信图片_20210923174700.jpg

立新造船厂

江水奔腾,滔滔不息,浦江两岸,巨变日新。在陈海汶完成上海老工业专题的十年以后,滨江45公里首次全线贯通,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而陈海汶,在完成了多个“上海老建筑风貌保护建筑”“外滩”“我们·中国五十六民族”等重要作品后,又计划着新的“出发”了。

640.jpg

2021年6月,陈海汶的《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华五十六民族》作品展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举办

“我的观察依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世界。接下去我计划去拍世界仅存的12个拥有3000年以上历史的古老民族。其中中国有四个。”陈海汶说。

“另一个还是上海,是黄浦江!世界上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条伟大的河流,在伦敦是泰晤士河,在巴黎是塞纳河,在我们上海就是黄浦江。”陈海汶说,“黄浦江百年的奔腾预示着我们上海和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我们上海人对于黄浦江永恒的兴趣和关注,其实就是对城市未来的期待。所以我在等,我想我一定还会再拍一次黄浦江,那时,昨天、今天与明天都会相遇,就像我们的人生,历经曲折,却依旧勇往无前。”

是啊,生命也是一条江,惟愿江水滔滔,一生都在出发,过去交织着现在,更面向未来。“我是一个上海人,我就要做上海人应该做的事,承担一个上海摄影人最应该承担的担当。”这是陈海汶喜欢上海的理由,也是他对上海、对中国、对世界的许诺。



  作者:王路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