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的理由(27)|沈嘉禄:老城厢,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上海走向世界

文汇客户端

18161024uegw.jpg

第32届上海旅游节



640-7.jpeg

上海的老城厢、城隍庙,对于上海来说,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庙,一个园林,一片街区,一家商场……而是因为这里是一个“场”:物理的“场”、文化的“场”、精神的“场”。每个上海人都要来这里寻找精神的原乡。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小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原上海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文化评论集30余种,同时专注于对上海城市文化、上海近代史及市民社会生态的研究,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物收藏、饮食文化等领域)


“离愁”与“重逢”似乎是上海老城厢的两幅面孔,也讲述了沈嘉禄与老城厢的情缘。

少年沈嘉禄喜欢跟着父亲到城隍庙玩,走进方浜中路,远远就看到两根木制旗杆,城隍庙就到了。对于小孩子来说,这里面简直是个五光十色的“大游乐场”:纸灯店里,彩灯、纸马、纸房子扎得惟妙惟肖;画像店里,赵丹、卓别林、王丹凤等影星的擦笔画像挂在外面,让热爱美术的沈嘉禄看得如痴如醉;钮扣大王、瓶塞大王、筷子大王等名特商店扎堆的小商品街区像个迷宫,样样新奇;到了百翔路,那更是不得了,动物商店里的红蜘蛛、绿毛龟、两头蛇,叫孩子大开眼界。还有西洋镜、“武松打虎”拉力机、套圈……都是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的游戏节目。

ea5f0a44e7fdf32c0c2d68f896d20da6.jpg

青年沈嘉禄关于城隍庙的记忆,莫过于美食、旧书、古玩店。

老松顺的葱油拌面、桂花厅的鸽蛋圆子、南翔馒头店的小笼馒头,还有馅子里包着猪油渣的大馄饨,面筋百叶、鸡鸭血汤……这些味道就是沈嘉禄的老城厢美食地图。直到搬至徐汇区宜山路,隔一段时间,他还常常专门骑车近1个小时去吃一碗葱油拌面,慰藉一下“思乡的胃”。

买旧书、淘古玩,那更是老城厢寻宝的重要内容。“在老城厢淘古玩,会让人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沈嘉禄说,“在这里淘旧货,会获得一种与上海历史十分密切的亲近感。不论城市怎么变,但你还是想要回到这里来。这里有烟火气。”

640.gif

640-1.gif

沈嘉禄觉得,上海的老城厢、城隍庙,对于每一个上海人都特别重要。“很多人可能对老城厢印象并不好,包括郁达夫和爱因斯坦,觉得它嘈杂、拥挤、现代化程度不高。但这里恰恰正是上海人情感的原点,精神的原乡。”中国很多城市都有城隍庙,但是上海的城隍庙却记录、见证了明代以后上海城市发展的各个节点。在仅仅200公顷的老城厢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集中,除了豫园、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等,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书隐楼”“梓园”“警钟楼”“商船会馆”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其中,列为国家、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21处,保护建筑5处。时过境迁,城隍庙比不上古时《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与喧闹,但是仍可从老城厢的一砖一瓦,寻觅到历史演变的痕迹。

因此,习惯称谓中的“城隍庙”绝不仅仅是一座庙,而是一个包含了整个上海历史的“生活场”。虽然在时代匆匆的变迁中,老城厢目送着一场又一场“离别”,却也在旧区改造及功能提升中,迎来了新的更盛大的“重逢”。

640-4.jpeg

商船会馆大殿外观

老城厢保留了很多老路名,例如咸瓜街、糖坊弄、硝皮弄、花衣街、豆市街、面筋弄、火腿弄、王医马弄、萨珠弄……每一条路都集中了一种业态,见证了农耕文明演进为城市文明的进程。沈嘉禄说:“老城厢的一举一动,全国人民,以及国际上热爱上海的人们都在密切关注着,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寻找历史的痕迹,拍照拍视频等。”

未来的老城厢将会形成怎样的面貌呢?沈嘉禄认为,处于城市更新潮流中的老城厢将进一步在文化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改造后的城隍庙,面积将会是现在的数倍,中国元素、上海元素将得到深度演绎。”

640-6.jpeg

“老城厢核心地区就是豫园及商区,是上海改革开放的窗口。这里接待过英国女王等上百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看着九曲桥上人来人往,沈嘉禄说,“城隍庙的风味小吃、民间工艺品、国潮新品、江南园林、元宵灯会,以及流动的风景线,都是我们热爱上海的理由。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在九曲桥遥望‘浦东四件套’,这一动作的象征意义就在于: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上海走向世界。”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小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原上海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文化评论集三十余种,同时专注于对上海城市文化、上海近代史及市民社会生态的研究,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物收藏、饮食文化等领域。



  作者:王路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