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沪”,在进博会看遍魅力十足的中国非遗

文汇客户端

QQ截图20211108120017.jpg

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行走在会场,处处都能捕捉到人文交流的踪影。据了解,本届进博会开设了人文交流平台,共有30个省(区、市)将带来70场文化公益演出,展览面积超31000平方米,真正实现不出展馆,就能看遍中国非遗文化的理想。

场馆中,一个售价1.3万元的包令不少人驻足留意。该包是由苏州上久楷公司与法国LV设计师Vincent推出的合作款,其亮点在于采用了古老的宋锦织造技艺。宋锦起源于宋代,发源地为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场,一台宋锦古花楼木织机静静地诉说着历史,它高3.5米、长约4米、宽1.5米,是1000年前宋锦匠人做手工的机器。手工织机织出的宋锦饱满、有着极强的立体感,现在也仍在使用,比如文物复制、特殊的宋锦唐卡等。“我们每次在宋锦文化园展示花楼机,观众都会惊叹于千年前的复杂工艺,提花龙头就像电脑程序一样,图案织造控制得十分精准。所以把它带到进博会现场,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属于中国人的智慧和技艺。”鼎盛丝绸董事长、上久楷·宋锦创始人吴建华这样说。

fb216ded740d42b2a8ac9865e05edd07 (1).jpeg

独特的西藏元素也出现在了进博会的现场。据悉,本次西藏组织区内十余家企业、医疗机构赴会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并以“地球第三极”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整合区内名优特产及多项国家级非遗,首次入驻进博会人文交流区,进一步推广其品牌文化内涵和延伸产品。移步文化体验展区,以《大昭欢庆图》为核心创意的文化空间,将通过“静态非遗艺术展+活态非遗展演”的形式,集中展现西藏悠久的非遗文化、人文底蕴以及守正出新的文化面貌。馆内还将首次集中展示地球第三极不远万里跨越西藏七地市,悉心收集的西藏各地非遗手作、传统乐器、民族服饰等,你所能想到的西藏非遗,都能在品牌馆中一饱眼福。在舞台核心区,还有质朴热烈的协荣仲孜野牦牛舞、雍容华贵的的阿里宣舞、极富古韵风情的山南卓舞、融合传统与新声的藏族乐队等西藏非遗展演,在品牌馆中进行不间断演出;来自西藏七地市不同风格、色彩纷繁的特色服饰、配饰,也将在馆内进行走秀表演,再现世界的西藏面孔。

007SbQ5lgy1gw485t7qp4j30hy0ajgnw.jpg

适逢立冬时节,进博会新闻中心非遗客厅迎来传统中医药项目——“坐姿八段锦导引法”,吸引了不少中外记者学习互动,这是传统中医药项目首次走进非遗客厅。“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坐姿八段锦导引法”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严蔚冰表示,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肩周炎、颈椎疼痛等问题,这些情况看似是骨骼问题,实则伤的是人体的筋。在中医看来,如果一个人长期伏案工作成为低头族,势必会影响人体的气血循环,而“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便是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调整的过程,把自身不好的筋骨状态进行重新恢复。他说:“中国的医学文化博大精深,上海的海派文化非常有利于非遗项目的发展,这也是这座城市软实力的体现。”

全天候开放的云南展区也有丰富多彩的非遗互动性活动、非遗活态展示,包括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彝族刺绣、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纳西族东巴画、茶俗(白族三道茶)、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迪庆藏香制作技艺、彝族剪纸等12个项目。

微信图片_20211108120525.jpg

据了解,近年来大理州积极探索各项非遗传统工艺项目保护利用,创建特色小镇、美丽县城、特色街区,打造多项传统工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非遗品牌。目前,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多达719项,其中国家级16项,排名全省第一。我们知道,云南有“金属王国”之称,而在云南的银器制作记忆中,鹤庆县最为出名,当地艺人用纯银为原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纯手工锻制而成。其中,拥有古代传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金银错工艺的李小白银壶也将展出,其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银器造型丰富,工艺精湛。在茶文化体验区,观众可现场体验大理白族三道茶。感受大理白族人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独特饮茶方式,让宾客依次从苦茶、甜茶、回味茶中体验每一道茶不一样的口感和含义。在黑茶制作技艺方面,下关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源于明代的“普洱茶团”和清代的“女儿茶”,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滇中三宝”之一。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综合:中国经济网、新浪网、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