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浓浓!17封李白烈士家书走进校园

文汇客户端

10.jpg

图为李白烈士全家照

“你心目中的李白烈士什么样?”“英勇斗争”“舍生取义”“宁死不屈”……开课前,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同学们的回答各不相同,大多指向刚毅的英雄形象。

但是当文物箱盖缓缓打开,17封红色家书带着烈士俊秀挺拔的字迹近距离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大家却看到了更加立体、真实的李白烈士。

今天(26日)下午,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礼兵护送下,17封李白烈士的家书来到了他生前居住、工作过的虹口区,走进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的课堂。一封封平凡真挚的家信生动地还原了革命烈士硬汉背后的柔情,也带领同学们穿越回烽火硝烟的年代。

01.jpg

彼时,革命的曙光即将来临,在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刻,以李白为代表的一批革命者们在隐蔽战线,用无声的电波传递着重要的情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张安可介绍,中共一大纪念馆保存有李白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写的17封书信。在李白烈士的家信中,大部分写给父亲,信中毛笔字俊秀飘逸,言必称“父亲大人”,满纸恭顺和贴心。“作为一名专业无线电技术人员,李白长期在上海从事秘密发报工作,不能与父母兄弟团聚。他又非常挂念家中老人的身体,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把对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注入笔端。”

1942年9月15日,李白和掩护他工作的妻子、同样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裘慧英被日本宪兵逮捕。敌人百般折磨,他咬紧牙关,没有吐露一个字。8个月后,经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为避免家人担忧,他写信谎称患病数月,“男自住院后,当时因医院阻难不准家属接见,使慧忠为我奔波忧虑,使大人及合家均为我担心,实感激不尽”。

4.jpg

“因为长期不能回家,父母也不了解他的情况,不免担忧。他就借口工作繁忙、路途危险不能返乡,让父母安心。”张安可说,这些家书,深埋着李白对家人的思念与眷恋,以及为了革命事业无法侍奉双亲的歉疚之情。

尽管瞻仰过李白烈士故居,但当烈士家信近在咫尺,还是让高二学生赵珑淇红了眼眶:“我先前了解到,是革命先辈‘铁骨’的一面。但事实上,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父母家庭的平凡人。代入情境后,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挺身而出更显珍贵不易。”

7.jpg

“他们在黑暗里探寻光明,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告慰他们。”高二学生仇畅说,听了文物背后的故事,革命者们牺牲自我、牺牲小家的理想信念更激励着他好好读书、报效祖国。

据悉,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活动”第五场。自10月25日该活动启动以来,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陆续走进了上海的大中小学,珍贵革命文物转化为“活页教材”,英烈模范成为“特聘教师”,将红色精神带出纪念馆,让红色血脉根植于更多青少年心间。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